文档介绍: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
1
腹泻的原因
中毒
神经功
能紊乱
肠道
肿瘤
……
感染
腹泻
细菌感染性腹泻?
2
1780例急性腹泻患者标本中, 共分离出 156株(%358534
69
306381
63
257474
6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流行病学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流行病学
21
发病机制
22
大部分被胃酸杀死
少量细菌进入肠道
正常菌群的拮抗+肠黏膜分泌型IgA屏障
细菌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繁殖,释放毒素
黏膜炎症反应, 小血管循环障碍
痢疾杆菌进入消化道
肠黏膜炎症、坏死和溃疡
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
细菌在人体内被吞噬,很少侵入黏膜下层,一般亦不侵入血流,故极少发生菌血症或败血症
营养状况极差,尤其老年人或儿童
偶然发生败血症
志贺菌释放外毒素
病初的水样腹泻和神经系统症状
急性典型菌痢的发病机制示意图
发病机制
23
志贺菌释放内毒素
发热及毒血症症状
特异体质者/儿童
引起强烈过敏反应
血中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
全身小血管痉挛导致急性微循环障碍
内毒素损伤血管壁引起DIC及血栓形成
加重微循环障碍
感染性休克和重要脏器衰竭
脑组织病变严重者引起脑水肿甚至脑疝
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中毒型菌痢
发病机制
24
病理解剖
25
病变部位:乙状结肠和直肠
基本病变: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急性菌痢:
急性卡他性炎 假膜性炎 溃疡 愈合
慢性菌痢:
中毒性菌痢:
26
急性卡他性炎
充血水肿
粘液增加
炎性渗出
点状出血
点状糜烂
急性菌痢
27
病变进一步发展粘膜浅表坏死,在渗出物中有大量纤维素,后者与坏死组织、炎症细胞和红细胞及细菌一起形成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称为假膜
假膜性炎
灰白
暗红
灰绿
急性菌痢
28
急性细菌性痢疾(假膜性肠炎)
29
急性细菌性痢疾(假膜性肠炎)
30
纤维素性渗出
表层坏死伴中粒渗出
片状脱落
假 膜
急性菌痢
31
“地图状”溃疡
急性菌痢
32
肠黏膜水肿及肠壁增厚,息肉样增生及疤痕形成
慢性细菌性痢疾
33
中毒型菌痢
结肠局部病变轻,仅有充血、水肿,很少有溃疡
全身重要器官如大脑可见水肿、神经细胞变性等,肾脏等则有明显的微血管病变
滤泡性肠炎
34
临床表现
35
普通型(典型)
轻型(非典型)
中毒型
混合型
脑型
休克型
慢性迁延型
急性发作型
慢性隐匿型
急性菌痢
慢性菌痢
潜伏期: 1~4天(数小时至7天)
临床表现
36
起病急,畏寒、发热,多为38~39℃以上,伴头昏、头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及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
左下腹压痛明显,可触及痉挛的肠索。
病程:1周左右
临床表现
急性菌痢普通型(典型)
37
王晓燕等, ,2007
38
一般不发热或有低热,腹痛轻,腹泻次数少,每日3~5次,粘液多,一般无肉眼脓血便,无里急后重。
病程 4~5日。
临床表现
轻型(非典型)
39
机体对大量病原菌毒素产生的异常强烈反应
2~7岁儿童,起病急骤,突然高热起病,可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病死率高。肠道症状不明显。
依其临床表现分为三种临床类型:
临床表现
中毒型菌痢
40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①面色苍白,口唇或指甲紫绀;肢端湿冷
②血压下降,脉压差变小<20mmHg
③脉搏细数,心率快、心音弱
④尿少或无尿
⑤出现意识障碍。
临床表现
41
脑型(呼吸衰竭型):
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典型呈喷射状呕吐;
烦躁不安、嗜睡、惊厥、昏迷;
瞳孔不等大等圆,或忽大忽小,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呼吸节律不齐、深浅不匀;
临床表现
42
混合型:
以上两型同时或先后存在,是最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病死率极高(90%以上)。
临床表现
43
慢性菌痢(病情迁延不愈超过2个月以上)
慢性迁延型:
急性菌痢发作后,病情迁延不愈,时轻时重
急性发作型:
有慢性菌痢史,间隔一段时间又出现急性菌痢表现,
发热等中毒症状不明显。
慢性隐匿型:
有急性菌痢史,无症状,排菌,有结肠病变
临床表现
44
菌痢慢性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