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三讲 细菌病的防治技术
细菌病是常见的蚕病,不论哪个蚕期,哪个发育阶段(卵除外)都有零星发生,夏秋蚕期由于高温多湿发生较多。但大量发生的病例是比较少的。
细菌病有多种,其共同点是由于寄生细菌的迅速繁殖,死后尸体很快软化腐烂,故过去曾通称1. 治疗鉴定法:发现本症状病蚕立即拣出,加强饲养管理,注意良桑饱食,添食抗菌素,如果不继续出现本症状的病蚕为本病,如果继续发生则为DND。对轻病蚕加强饲养管理,连续添食抗菌素,可以康复的为细菌性胃肠病。
:取病蚕肠道研磨液澄清后给健蚕添食,如不发病,可初步确诊为本病。
:镜检病死前病蚕消化液,有大量细菌,前期主要是球菌,后期杆菌也明显增多
(六)防治措施:
1. 防蚕体虚弱:加强饲养管理,注意良桑饱食,避免用日照不足、蒸热、凋萎叶等等。改善饲养环境,防止高温低温冲击,防止饿眠,防闷热等等一切不利蚕健康的条件。
2. 提高叶质:桑园肥培管理、治虫、桑叶的采摘、运输、贮桑、给桑结合起来,保证蚕食到良好的桑叶。
3. 严格常规消毒:尤其注意贮桑场所的消毒。
4. 发现病蚕及时拣出,对健康蚕以及轻病蚕加强饲养管理,添食抗菌素。
三、细菌性中毒病
自然界中的细菌种类繁多,有一类大杆菌,例如卒倒菌、苏云金杆菌、杀螟杆菌、青虫菌、武汉杆菌等等,这些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在菌体内产生一种毒素,称内毒素,蚕食下这些内毒素后,忽然倒闭,中毒而死。因此称为卒倒病。
随着科学的发展,发现一系列大杆菌所分泌的内毒素都能引起细菌性中毒症的发生。现用细菌农药例如青虫菌粉、杀螟杆菌粉等,对蚕儿都有较强的毒性。(抗虫棉大都为转Bt基因抗虫棉)
(一)病原:
1. 细菌特性:
本病病原属真细菌目、芽孢杆菌科、芽孢杆菌属、苏芸金杆菌卒倒亚种。是一类大型芽孢杆菌属的细菌,如卒倒菌、青虫菌等,它们是同属同种,其中卒倒菌、青虫菌、杀螟杆菌是苏云金杆菌种的变种。
卒倒菌有营养菌体、前孢子、芽孢等几种形态,能产生α、β、γ外毒素及δ内毒素。
这类菌形成的芽孢,对环境条件有较强的抵抗力。
:
伴孢晶体:伴孢晶体是一种有规律的伴随着芽孢出现的结晶物质,它是含有17种氨基酸的蛋白质,不溶于水、有机溶剂、酸;,,就能很好的溶解。蛋白酶在酸性条件下,失去毒性(~)。
对高等动物无毒,但对鳞翅目昆虫有强烈的毒性,-,6小时内中毒死亡。
3. 病原菌及其毒性的抵抗性:
在蚕儿尸体中,可以保持7年之久。
2%福尔马林1%石灰水,或者1%有效氯的漂白粉也可以使芽孢、毒素失去活性。
内毒素经100℃30分钟,,2%福尔马林都能使毒性消失。
据实验,青虫菌农药(100亿芽孢/克)稀释1000~100000倍都能引起蚕儿中毒,要达到100万倍以上才能对蚕儿没有影响。
猝倒杆菌及伴胞晶体的稳定性
处 理
条 件
失活时间
浓度(%)
温度(℃)
日 光
/
连续28(h)
田间19天
干 热
/
100
日间19(h)
湿 热
/
100
40 min
福尔马林
2(甲醛)
1(甲醛)
25
40 min
90 min
漂白粉
1(有效氯)
(有效氯)
20
30 min 3 min (晶体)
氢氧化钠
常温
10 min (晶体)
(二)病征:
1. 急性症状:蚕儿食下毒素较多时,食桑突然停止,前半身抬起,发生痉挛性抖动,很快倒下死亡,手触尸体有硬块,头部紧缩呈钩嘴状,死后1天左右,变色腐烂。
2. 慢性症状:蚕儿食下毒素较少时,并不马上发病,经过2~3天后,渐渐表现食桑减退,发育迟缓,再过几天陆续死亡。多表现便秘性空头症状,小肠以下空虚,尾部因消化管硬结而成萎缩状态。死后症状与急性相同。
病蚕初死,尸体颜色很少变化,仅体态紧张,肌肉麻痹,胸部稍见膨大和伸长,约经10多个小时,从胸腹交界处开始变色,向首尾发展,以至全身呈黑褐色,内容物腐败液化,稍经震动,皮肤破裂,流露出黑褐色污液。
(三)病变:
主要病变在消化管,消化液和血液出现异常现象。
毒素主要作用于中肠上皮细胞,始于中肠的前端,迅速向后发展,由于肠壁的肌肉中毒麻痹,蠕动减弱,食下的桑叶碎片被围食膜包成团状,此时可以触到硬块。
(四)发病规律:
1. 传染途径:经口食下营养体、芽孢、毒素都能引起发病。
2. 传染源:
①野外昆虫患病易与家蚕交叉感染。
②细菌农药污染桑叶,可以导致发病。贮藏湿叶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