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职能设计与路径建议.docx

格式:docx   大小:95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职能设计与路径建议.docx

上传人:ttteee8 2022/6/5 文件大小:9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职能设计与路径建议.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职能设计与路径建议
导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等绿色发展新理念,明确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 总体部署和战略布局,拟定了 2035和2050国家发展方向、发展方式 加快,我国农业发展也已进入深化调整、深 度变革、深入转型阶段。现有小、散、不专业等农业空间配置模式, 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平原适度规模化、山地丘陵精致 专业化、大都市周边特色服务化等现代农业多样发展,需要统筹配置 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和养殖水面,并进行农业空间利用重构和 经营重组。至2035年,全国应基本建立数量供给有保障、品质安全 有保证的绿色食品供给空间体系,实施支撑乡村振兴和农业可持续发 展的“一线五模式四整治”空间配置方案,创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 间配置政策。
全面夯实耕地红线,力求提高耕地资源保有量。
耕地资源所承接的农业生产活动日益多元化,一方面要保证2035 年总人口粮食自给能力不低于
90%,另一方面,随着草原禁牧和载畜 量管控,畜牧业等养殖业也逐步向耕地空间转移,粮畜结合、粮草协 合发展趋势明显,为实现可持续利用,休耕、轮作逐步推行,景观农 业、设施农业发展及城市菜篮子工程不断建设,耕地资源利用方向越 发复合化。同时,2017年全国共进口 9000多万吨大豆,折算到耕地 面积大致需要5-7亿亩。初步估算,至2035年,全国达到土壤、生 态安全要求,并可直接使用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规模应不少于22 亿亩和20亿亩。
适度重组重构各类农业用地,建立现代农业生产空间配置“五 模式”。
包括:适度规模化和设施化的粮食、蔬菜产业空间;绿色生态化 和品质化的肉蛋奶产业空间;逐步链接化和技术化的水果园艺产业空 间;区域特色化和专营化的经济作物产业空间;城乡一体化和景观化 的都市农业空间。在此基础上,分地域形成五种现代农业产业空间配 置管制政策,明确农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用于产业发展的收益分配及 融资安全保证措施。明确农业“两区”永久基本农田农用非粮化比例 上限,在市县级规划中进行具体指引落地。
力促耕地与山水林湖草生命协同,实施耕地“水-土-生” 4整 治工程。
包括:耕地土壤质量恢复提升综合整治工程;水土污染和防护综 合整治工程;耕地灌溉生态水网补充建设工程;耕地与山水林湖草共 赢的生态综合体建设工程。至2035年,全国基本农田土壤质量应整 体提高1〜2个等别,粮食生产功能区土壤污染基本治理完毕,并形 成旱涝双保的给排水大水网体系。以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 统一体,开展农田水网与“河湖湿地”水系水质整治,实施山体植被 修复和保护,系统建立护田林,强化防风固沙草地建设,形成“田肥、 水清、山绿、林茂、湖澈、草丰”全生态链耕地景观体系。
引导各类农业园区有序发展,做强做实乡村振兴动力点。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部署,以及《全国农 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 H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2018 -2025)》等国家规划安排,各类各级农业园区已成为带动传统农业 转型、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力促乡村振兴的动力点。 因此,国土空间规划应根据各地区实际需求,有序配置各级各类园区 发展密度,确定2035国家和省级农业园区空间发展总规模管控目标 (包括核心区面积和示范区面积),制定不同园区农用地(重点是基 本农田)、二三产业建设用地和配套设施用地利用管制方案,防止建 设无序和金融风险,提高产业空间利用效益,鼓励盘活存量,提升农 村公共设施配套水平,建设现代农村社区。
构筑高质高效、区域协同的城乡生产生活产品供给空间
伴随交通设施网络化和地区间经济要素联系快速化,人口空间布 局逐步呈现区域间、城镇间频繁流动化特征。以地市等行政单元独立 规划城乡建设空间已不适应新时代需要,其是造成一人多地,以及地 市行政单元人口加和超过全国总人口的规划技术原因。因此,科学配 置城乡建设空间必须客观研判区域间人口流动趋势,综合经济发展、 生活成本、宜居宜业程度、民生服务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定度。
从空间规模变化看,根据区域人口总体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发展 差异性,至2035年城乡建设用地空间配置应坚持“锁定总量、优化 分量(结构)、引导流量、减合增量(城乡间)和提高质量”原则, 分3个阶段进行配置指引。2020年至2025年,满足国家人口增长和 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需要,城乡建设空间规模总量应略 增,东部地区应力促实现城乡增减平衡;2025年至2030年,随着人 口规模进入稳定期,基础设施格局基本成型,建设空间规模基本稳定; 2030年至2035年,人口规模因老龄化而明显下降,全国城乡建设空 间正式进入减量化阶段。
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