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郭轶飞--医学人文精神指导下的志愿服务探究.docx

格式:docx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郭轶飞--医学人文精神指导下的志愿服务探究.docx

上传人:guoxiachuanyue010 2022/6/5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郭轶飞--医学人文精神指导下的志愿服务探究.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医学人文精神指导下的志愿服务探究
郭轶飞摘要:作为一名医学生,不仅要积累渊博的知识和训练超强的解决问题能力,而且要有奉献精神、不畏困难的精力,对医学生的教育,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从而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使他们懂得对生命敬畏、主无私精神,也不是“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绝对崇高,志愿服务的非营利性和利他性,是一种力所能及的志愿付出。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将是有组织的模式,志愿者力所能及地与其他各类志愿服务相协作和融合、与社会中大型活动相结合、其服务内容和活动范围及其对整个社会的带动,继承并超越了当年的雷锋精神。其中,“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志愿理念,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在志愿服务中体验出快乐的感受,志愿者的动力才是充足的,才能成为主动参与者。
(三)关于志愿服务的精神动力
学者李国荣(2009年)总结我国儒、墨、道、佛家的助人、爱人的慈善理念,是现代志愿服务行为的理论基础。于贺等人认为志愿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重要的意义,调整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有效补充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内在缺陷,而且通过志愿精神来维系社会道德,有助于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公平。李俊卿(2009年)认为志愿服务工作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公共精神、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周怡更具体地分析了志愿服务是内化向外化发展的、不与教育内容一一对应的隐性教育过程,能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成为志愿活动的主动参与者。陈翔等人的观点明确为志愿服务能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其中专业知识得到实际应用,使大学生不断保持学****的心态,提高了责任意识和心理素质,促进了心理健康。
(四)关于志愿服务的法理论证
有学者认为志愿者组织与志愿者的关系是约和承诺、帮工合同关系,区别于雇佣关系、无因管理、对待给付;志愿者组织与志愿服务对象的关系是自愿、平等、互相尊敬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合同关系;志愿者有人身权、培训权、申请志愿服务的相关设备和经费、活动中一些特殊权利、书面证明服务事实、非处于故意或重大过失的侵权豁免权等,但是接受社会监督等义务。学者邹达通描述我国目前的志愿模式是自上而下的他组织社会志愿服务发展模式,共青团、妇联、关工委是组织网络机构,更多的是注重管理。他指出志愿服务应该回归到自下而
上发起、自下而上扩展的草根模式或自下而上发起、自上而下推广的弱自组织模式,应有独立的法人、明确的章程和宗旨、独立的财务管理、自主的决策、制度化的运行机制,并发展激励机制。
三、医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意义
(一)医学生需要学会自我教育
目前,相当多的学者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了研究,其中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余蓝认为,志愿服务迎合了大学生加强社会交流与融合的需要,丰富了他们的生活阅历,也锻炼了他们的处事能力和应变能力,促进了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有机结合。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在奉献爱心的同时,深入接触到了社会实际和人民群众,唤醒了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行动,促使他们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调动起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通过切身体验将课堂教学获得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逐步树立起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政治意识和道德信念。
(二)志愿精神是医学生成长的必经环节
医生的天职是解除人类之病痛,但是无论医学技术如何飞速发展,新问题也在呈指数地增加,而且相当一部分疾病难以被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