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2).doc

格式:doc   大小:1,401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2).doc

上传人:taoapp 2022/6/5 文件大小:1.3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2).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名师精编 欢迎下载
名师精编 欢迎下载
名师精编 欢迎下载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卫星、行星、恒星,流星、星云、彗星
::总星系,银河系,太阳日期早一天)。掌握过日界线的日期变更规则(东减西加)。
注意:日界线并不完全与1800经线重合,而是有几处折线(弯曲)。
11、地球公转轨道、黄赤交角及图示(c):
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026′。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形式的综合体现。
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
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移
动情况如右图所示:
强调: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范围是由
黄赤交角大小决定的。
读图要求(必修ⅠP21图1-15):⑴了解地球
公转轨道的特点;⑵公转中,地轴的北极总指向北极星;⑶认识赤道面和黄道面;⑷识别黄赤交角、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大小。
1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c):
概念: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出现在地方时的12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0。
纬度上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在同一纬度上的季节变化:夏至日,北回归线及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赤道在春分、秋分日达最大值。
拓展提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0—纬度差。
13、昼夜长短的变化(c):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上,昼长夜短,且地理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反之。
名师精编 欢迎下载
名师精编 欢迎下载
名师精编 欢迎下载
学会比较不同纬度地点的昼夜长短。以北半球为例: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昼夜
平分
昼长于夜
昼渐长
昼最长
昼长于夜
昼渐短
昼夜
平分
昼短于夜
夜渐长
昼最短
昼短于夜
昼渐长
昼夜
平分
14、四季变化和五带分布(b):
四季变化: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五带分布: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赤道到高纬递减的规律。
15、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特点(a):
①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在三态物质中都可以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高于横波。
②两个界面:莫霍面(平均17千米。海洋6、陆地33)古登堡面(2900千米)。
③三个圈层:地壳(由岩石组成)、地幔(分上、下地幔)、地核(分内、外核)。
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16、地球外部圈层及特点(a):
地壳以外由大气、水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2. 大气的温室效应
·过程: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气温↑,地面气温↑
·地面辐射:长波辐射,辐射穿过大气进入太空,大气气温↑,地面气温↓
·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辐射到达地面,大气气温↓,地面气温↑ → 大气问温室效应
,而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二.热力环流
1. 产生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名师精编 欢迎下载
名师精编 欢迎下载
名师精编 欢迎下载
地面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3. 代表类型
·海陆风·城市风 ·山谷风:白天由于山坡增温强烈,气流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三大作用力)
1. 水平气压梯度力: 确定风向,影响风速,风产生的直接原因,方向由高压→低压,始终与等压线垂直。
2. 地转偏向力: 影响风向,始终与风向垂直
3. 摩擦力: 影响风速,始终与风向相反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七气压带+六风带
★重点把握课本图中三圈环流,以及气压、
带风带形成的过程
★风带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移50左右)
夏至日北移,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