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知识平台与包容胸襟.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知识平台与包容胸襟.doc

上传人:迎春文档 2022/6/6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知识平台与包容胸襟.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知识平台与包容胸襟
一、反客为主
走进大英博物馆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竟然摆放的全是别人的东西,而且皆被置于显赫地位,没有我们在中国博物馆所****惯的那样,理所当然把本国文化当主角。中国人****惯于在博物馆把本土绝不艺术化)。展品太密集,没功夫咀嚼,先吞到眼里,慢慢消化去吧。
一两百年来,无关乎国计民生的器物,都是人类学家和博物学家的收藏。“山水声伎、丝竹管弦、樗蒲博弈、盘铃剧戏”,“种种无益之事”,对于博物馆,都是有益之物。实物使人容易走进橱窗里的世界,看到数千年前、数百年前的来路,令人生出自居易的感受“长恨春归无觅处,不觉转入此中来”。到后来,只有在这里,才能发现家乡已经看不到的东西。大英博物馆反倒成了一面铁镜,见证了祖先的模样。我们研究中国乐器史,珍若拱璧的老器物,昔日司空见惯,如今难觅芳踪。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吴伟(1459-1508)《流民图》,就让人看到了明代敲击小鼓、抱着琵琶的难民情状。
乐器放置玻璃柜中,难以拍照。不远万里,不能拍照,心甚懊恨,又无可奈何。隔着玻璃,尽量避开从哪个角度都难以避免反光的角度,拍几张勉强看得清的乐器,权做资料吧。心下暗忖,不拍下来,怕见不到了。
三、剑桥、康桥与非首都功能
人们津津乐道于欧洲建筑的三大皇冠——教堂、皇宫、城堡,但忘了另一个王冠——大学。到英国不仅要看温莎、伦敦塔,还要看牛津、剑桥。中国人一直徘徊在历史资源的骄傲与现实叙述的逼仄之间。你有教堂,我有寺院;你有皇宫,我有宫殿:你有海德公园,我有圆明园;但有个领域,我们一无所有——大学。至于书院算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依然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近些年有了分解“非首都功能”的说法。不同中心,置于不同地方,是梁思成1 949年的构想。一直不知道他的构想源自何方?到了牛津,约略懂了。离伦敦一小时火车的牛津、剑桥,是教育中心。一流人才,一流建筑,一流图书馆,一流博物馆,中国人觉得均属“首都功能”的机构,都与首都保持着距离。好东西汇聚京城,其他不能成为“中心”,当然源自大一统意识。英国有政治中心,也有教育中心。学府畏惧热闹,既不“争名于朝”,也不“争利于市”,甚至“思想的翅膀不能捆绑世俗的包袱,更不能捆绑都市繁华”。学府殷富,避居一方,在安安静静的地方,落地生根,成了规划方案。事实证明,这种分割,十分有效。
有人归纳,牛津培养了7个国家的11位国王、6位英国国王、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3位总统和首相、12位圣人、86位大主教以及18位红衣主教……这些难以核实的数字大概就是与首都保持距离的果实。顺着狭窄旋梯登上“圣母玛利亚大学教堂”乌瞰全城,楼宇如排浪般涌向兰兰天际的“万灵学院”尽收眼底。遥想莘莘学子把目光超越万灵学院熠熠生辉的塔尖投向远方时,视野该是什么样?从大学城走进都城,他们开始治理世界。
剑河蜿蜒,浅草如茵,叹息桥、康桥、数学桥……若想知道有多少中国人来旅游,听听摇桨的小伙儿用不标准的中国话背诵徐志摩的诗,就能于惊奇之中约略估计一下流量了。中国人过此桥,无不想到那首诗。
剑桥分布着多宁学院、艾曼努尔学院、潘布洛克学院、克莱雷学院、国王学院、圣三一学院、圣约翰学院。牛津有“自然历史博物馆”“皇家研究院”,藏有中世纪油画(其中一张画于1340年左右,有演奏小提琴的持弓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