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粤剧南派武打艺术与武术的区别
摘 要:粤剧艺术,源远流长。细数过往历史,粤剧因其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语言优势,立足珠三角,辐射全世界,在全球华人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就全国的传统戏剧在全世界华人华侨社会的受欢迎程度来说,粤剧排在第没有长期苦学苦练是办不到的。
三、粤剧南派武打艺术与武术的区别
(一)粤剧南派武打艺术特点
粤剧南拳首先是表演艺术,进行所有的训练都是以让观众达到审美效果为目的。在舞台上,一个武林高手未必能演好一个武打角色——虽说彼此存在渊源,但南派武术与粵剧南拳还是有很多不同——粤剧南拳的招式、力量、速度都是经过加工变化的,是一种艺术的夸张[3]。与南派武术相比,粤剧南拳的艺术夸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招式的夸张
以咏春拳的木人桩与粤剧院早年出版的《木人粧》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在招式的样式、攻防作用、甚至招式套路的顺序上,两者基本是一致的,但动作的幅度却有很大的不同:咏春木人桩要求训练时基本保持“钳羊马”,不允许有过多的肩部动作,行招时要发挥“黐、摸、趟、荡”的技击特点,特别在发打时多用短劲,要求在极短的距离内瞬间击打目标;而粤剧南拳则不同,马步多为“四平马”、“前弓后箭马”,从视觉感觉上已经比以实战为训练目的武术开扬美观。在训练时,粤剧南拳要求动作干净清晰、威武大方,讲究“起法”(招式前的运劲),身躯变化起伏较大,发力时多用长劲,击打目标时还要运气发声,一動一静之间清晰明朗[4]。这种种的变化,来源于使用空间的不同——传统武术训练目的是实际搏击,技击讲求攻敌之不备,而舞台表演却首先要求把角色行动与目的清晰地表演给观众看,为了表演要求和艺术审美,在招式的动静间进行艺术性的放大。各自属性的不同,就产生了以上的种种差异和变化。
2、力量的夸张
同样是舞台上的表演,为了给予观众视觉冲击,粤剧武打演员们会在武打中将人物的力量进行夸张。像粤剧《武松大闹狮子楼》一折中,通过演员的互相配合,让观众看到“武松”将“西门庆”的喽啰一拳打出五米开外,接着把另一个甩到空中,这个“喽啰”还在空中转体1080°……这些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当这些不真实的场面出现在观众眼前时,观众反馈给演员的却是热烈的掌声。其实在很多戏中,都有这种不合乎常理的表演,以虚化和夸张渲染角色的力量,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也就是经常提到的“合情不合理”。
3、时间的夸张
这一点的变化就比较普遍,无论是舞台戏曲、影视作品的武打场面都会有所使用。武术前辈们常说“拳无二点手,棍响定输赢”,在实际搏击中,胜负往往是一瞬间就分出,而且出手之快令人目不暇给。但作为舞台表演,不能这样去表演。
4、速度的夸张
粵剧南拳在速度上的夸张不是在于对现实的“加快”,而是“减慢”。在表演南拳时,经常会使用一个粤剧独有的锣鼓点一-“双夹单”。这个简单的锣鼓在使用时很灵活,可以打出慢节奏也可以打出快节奏,通过演奏员的手法变化,可以打出几个连续短促的“收音”,又可以不断延续着“放音”。在设计和表演粤剧南拳时,要合理地运用音乐、锣鼓的情绪,把舞台行动形象化、韵律化,让观众达到更好的欣赏效果。
(二)武术的特点
1、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