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站群项目建设方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733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站群项目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薄荷牛奶 2022/6/6 文件大小:7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站群项目建设方案.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站群项目建设方案
站群项目建设方案
站群项目建设方案
站群项目建设方案
正 文
摘 要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要做到这点,统一的用户平台非常重要。通过分析传统网站建设中长期采用切块建设暴露出来的种,降低了对技术要求。
3、网站集群技术的发展背景:
网站群技术发展早期是从[[CMS]]发展而来,作为CMS内容管理系统的一种扩展,很容易的实现单站到多站点的管理;数据的存储模式自然的选择了集中存储的模式,即多站点的信息统一存储到一个库、表中,通过标记进行区分。这样的模式,使得产品从CMS升级到站群的成本降到了最低,也为早期快速满足用户的需求做出了贡献。
在网站群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对第一代站群技术提出了挑战:
网站集群的数量越来越大,单库存储成为速度提高的瓶颈;
网站互动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原先整站生成静态HTML的模式越来越不可用;
单站点在不断成长,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有很多数据扩展的要求;
用户已有的网站也可以集成到群里,而不是推倒重建。
这些日益强烈的需求推动了网站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逐步成形了第二代网站群技术:网站集群技术,主要标志有:
每个站点的数据库独立、文件系统独立、应用独立,从而降低单个站点的高耦合所带来的整个网站群崩溃的风险;
使用LDAP技术建立全局的用户体系,使用户体系更加开放和可扩展;如论坛、博客、SNS等系统通过LDAP技术均可实现SSO单点登录;
站群项目建设方案
站群项目建设方案
站群项目建设方案
信息资源的共享采用独立的信息交换平台,如电子政务中很成熟的公文交换平台技术,实现信息的开放式共享、抓取、整合等操作。
4、第一代网站群技术与第二代网站群技术的比较:
序号
产品特性
第一代网站群技术
第二代网站群技术
1
站群管理
站群为CMS的附属功能或扩展功能,管理功能较弱
专有的网站群服务器,可独立布署;具有独立的网站群管理工具。提供强大的批量处理、监控、生成、管理多站点的功能。
2
子站独立性
子站点不独立,离开系统无法完整运行;有些系统生成纯静态文件,静态文件部分可以运行,但动态交互部分无法运行
子站完全独立,具备完全能独立的数据库、文件系统,可下载到其他服务器上独立运行
3
信息共享
各子站点使用同一数据库,信息在系统内可以较好进行共享,但其他外部系统无法实现共享与信息传递
专有的共享服务器,允许异构站点进行信息共享、同步与传递;
开放的设计架构,允许任何第三方CMS系统开发信息共享适配器以实现信息的不同平台网站的异构共享
4
单点登录与统一用户管理
因为子站数据都在同一数据库中,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SSO单点登录;群内用户管理可以较好实现
使用DLAP技术,实现各子站点的群内漫游、群内授权管理、群内SSO单点登录;可以整合其他系统到此统一用户管理系统中
5
扩展性
同一数据库结构导致每个子站无法进行任何个性化的扩展,只能整体进行扩展
子站可以完全不受限制的扩展其他业务系统,包括数据库结构的扩展、也业务系统的第三方开发
6
大规模运营能力
一般是从CMS内容管理系统发展而来,子站数据存储在同一数据库,导致单服务器负载过大,子站数量受限。适合100以内数量级的站群应用。
完全基于站群的从上而下的设计与架构,允许子站点部署在不同服务器,服务器数量不限,根本上解决分布式布署的难题;适合十万级站点的运行规模
7
业务自定义能力
一般不具备,或仅提供文章的有限字段的增加功能
单站点系统提供数据模型的自定义,允许用户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对数据格式进行自定义,从而实现简易的业务扩展能力
8
网站分布式布署
一般发布为静态HTML站点,动态交互部分还需要集中在主服务器,形成很大压力;
实际上是局部的分布式布署
独立站点发布,无论是静态信息还是更多交互功能,都可以发布到不同服务器,从而实现完整意义的分布式布署
站群项目建设方案
站群项目建设方案
站群项目建设方案
项 目 执 行
开发原则:
网站集群化建设模式的设计理念将在实现站群集中规范管理、站点间信息共享、内容发布和时准确、网站设计维护方便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开发原则:
.安全性:系统设计形成在各个层次之间,呈立体状的全面安全管理与控制体系。
.先进性:系统网络结构、硬件设备选型、技术架构设计、软件平台选型、开发工具软件选型均应体现业内共识,并符合技术发展潮流的先进技术产品和平台,保障系统的先进性。
.可扩展性:系统构架充分考虑与现有系统的连接,考虑应用系统的扩展。
.稳定性:稳定性是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系统应在高效性基础上保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