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课程名称:医 学 微 生 物 学
教学内容: 细菌感染的检查
方法及防治原则
学 时: 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临床细菌标本的采集、送检 或抑菌环
纸片扩散法
原理:
聚乙烯板内含有各种稀释度的抗菌药物,实验时
加入100μl浓度为105 CFU/ml的菌液,盖上盖板,35℃
16~20h观察结果。孔底部清晰不出现细菌沉淀的最低
抗菌药物浓度即为该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通过CLSI标准判断其敏感和耐药。
环取肉眼观察无菌生长的液体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作次代
培养,经35℃过夜培养后观察最低抗菌药物浓度能杀死
%原始种入的细菌即为该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BC)。
微量液体稀释法 (microdilution test)
用微量加样器接种100μl
到96孔中,盖上盖板。
同时作阳性、阴性对照。
手工看浊度或仪器自动
判读。按照CLSI标准报
告细菌对某抗菌药物为
敏感、耐药和中介。
原理:
E试条是一条5mm×50mm无孔试剂载体,一面
固定有一系列预先制备的浓度呈连续指数增长稀释抗
菌药物,另一面有读数和判别的刻度。抗菌药物的梯
度可覆盖有20个MIC对倍稀释浓度的宽度范围。将E
试条放在细菌接种过的琼脂平板上,经孵育过夜,围
绕试条明显可见椭圆形抑菌圈,圈的边缘与试条交点
的刻度浓度即为抗菌药物抑制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对照CLSI标准判断其敏感、耐药、中介。
E-TEST
孵育后形成一椭圆形抑菌圈,抑菌圈和试条的相交
处的刻度即为抗菌药物对该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
六、细菌成分的检测
(detection of bacterial antigens):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细菌抗原的检测
如: 协同凝集试验、间接凝集试验、
荧光抗体法、酶免疫法、核酸杂交、
聚合酶链反应等
七、检测细菌相应抗体
均为免疫学方法
经典方法如:
凝集试验、沉淀反应、补体结合试验
现代快速方法主要是免疫标记技术
通常采用取双份血清,其间间隔1~2周。后一份血清抗体效价比前一份升高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细菌感染的实验诊断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
微生物感染所导致的感染性疾病
的控制由预防和治疗两方面组成
预防:对病原微生物传播的各个环节进
行控制
治疗:是通过抗微生物药物和新医疗技
术来控制传染病的扩散和发展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
特异性免疫的分类
自然免疫
人工免疫
自然主动免疫:隐性或显性感染
自然被动免疫:通过胎盘或初乳获得母体抗体
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疫苗或类毒素等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毒素或丙种球蛋白等
第6章 细菌耐药性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一、抗菌药物概念
(antibacterial agents)
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antibiotics)和化学合成的药物。
(antibiotic agents):
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它特异病原微生物的产物。抗生素分子量小,低浓度就能发挥其生物活性,有天然和人工半合成两类。
二、抗菌药物的种类
(一)按抗菌药物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
-内酰胺类(β-lactam)
♣青霉素(penicillin)类:青霉素G、甲氧西林等。
♣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类:头孢唑啉等。
♣头霉素:如头孢西丁。
♣单环β-内酰胺类:如氨曲南。
♣碳青霉素烯类:亚胺培南与西司他丁合用称泰能。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舒巴坦棒酸使酶失活。
(macrolides)
红霉素、螺旋霉素等。
(aminoglycosides)
链霉素、庆大霉素
(tetracycline)
四环素、强力霉素等。
(chloramphenic)
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
磺胺类:磺胺嘧啶(SD)、复方新诺明
(SMZco)等。
喹诺酮(fluroqinolone)类:包括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