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儿童EB病毒感染的诊断及治疗
主讲人:
一、EB病毒概述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人类疱疹病毒属的γ亚科,于1964年首次在非洲儿童的霍奇金病组织培养中发现。
同时满足以上2条者可以诊断为EBV-IM。
(CAEBV)
原发EBV感染后病毒持续活动性复制、不进入潜伏感染状态,或处于潜伏感染状态下的EBV可再次激活并且大量复制、机体再次进入病理状态,表现为IM症状持续存在或退而复现,伴发多脏器损害或间质性肺炎、视网膜眼炎等严重并发症,称为CAEBV。
诊断标准:
(1)一般来说,下述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方可诊断CAEBV,包括发热、持续性肝功能损害、多发性淋巴结病、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视网膜炎、间质性肺炎、牛痘样水疱及蚊虫过敏等。
(2)下述标准≥1条即可诊断CAEBV:①血清EBV抗体滴度异常增高,包括抗VCA-IgG≥1∶ 640或抗EA-IgG≥1∶ 160,VCA/EA-IgA阳性;②在感染的组织或外周血中检测出EBER-1阳性细胞;③外周血PBMC中EBV-DNA水平高于10拷贝/μg DNA;④受累组织中EBV-EBNA或EBV-LMP1免疫组化染色阳性;⑤Southern杂交在组织或外周血中检测出EBV-DNA;
(3)排除目前已知疾病所致的上述临床表现。
有资料表明,若在外周血及骨髓中检测出EBV-DNA即可诊断为慢性活动性EBV感染。(Kansenshōgaku zasshi. The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ssociation for Infectious Diseases  1998年72卷12期 1306-10页 )
3. EBV相关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HLH)
是原发感染EBV或既往EBV感染再激活所致或诱发的一类HLH,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预后差,该病多见于日本及中国等亚洲人群。
诊断标准:
依据HLH-2004方案,以下8条中有5条符合即可诊断HLH:
(1)发热;
(2)脾脏增大;
(3)外周血至少两系减少,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100×109/L,中性粒细胞<110×109/L;
(4)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5)骨髓、脾脏或淋巴结中有噬血现象;
(6)NK细胞活力降低或缺 乏;
(7)血 清 铁 蛋 白 ≥500 mg/L;
(8)可 溶 性CD25(SIL-2R)≥2400U/mL。
四、治疗原则
本病多呈自限性,临床上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均有一定疗效。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干扰素雾化吸入联合阿昔洛韦静脉滴注对小儿 EB 病毒感染效果显著。
既往无EB病毒感染史者,在以呼吸道感染症状就诊时,均应检测EB病毒VCA-IgM,以求尽快明确诊断,减少误诊。
1、EBV-IM多数预后良好,以对症治疗为主:
(1)休息;
(2)在疾病早期,可以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泛昔洛韦、干扰素;
(3)抗生素的使用,忌用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以免引起皮疹,加重病情;
(4)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明显减轻症状;
(5)防治脾破裂。
2、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
目前缺乏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依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或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如下所示:
(1)免疫治疗及化疗;
(2)造血干细胞移植;
(3)抗病毒治疗往往无效,可试用更昔洛韦、阿糖腺苷;
(4)干扰素和细胞因子,可用α或β干扰素和白介素2等制剂。
3、 EBV-HLH病死率高,且发病年龄越小,预后越差。
除常规的对症支持治疗外,主要有化学免疫治疗和骨髓移植治疗。如下:
(1)化学免疫疗法:最新的化学免疫治疗方案是国际组织细胞病协会修订而成的HLH-04方案。该方案包括足叶乙甙(etoposide,VP-16)、地塞米松、氨甲喋呤环孢霉素A等,分为初始治疗及巩固治疗两个阶段,总治疗时间为40周。
(2)骨髓移植治疗:对于发生于家族性HLH、X性连锁淋巴组织增生症和慢性活动性EBV感染的EBV-HLH,以及难治性病例,需要进行骨髓移植治。
(3)抗EBV特异性治疗:阿昔洛韦等抗EBV特异性治疗对EBV-HLH无效。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