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五年级上册第1课《白鹭》
教材分析:
《白鹭》是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白鹭的外形和觅食、 栖息、飞行时的美,让读者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是一 首韵在骨子里的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课文语 言凝练,聚聚含乐来理解。
书写生字
(1) 出示本课10个生字当中比较难写的“嫌”一边示范,一边 便强调书写要点。
(2) 同学们在本子上写2个。
朗读表达独特的句子。
(1) 学生朗读学生认为表达独特的句子。
(2) 教师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三)精读1—5段、体会白鹭的精巧。
白鹭是一种鸟,在作者眼中已经不是鸟了,那是什么呢?在课文 中找一找。
出示“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理解“精巧”。
配乐朗读2-5段,找一找哪一段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白鹭的精 巧?
出示课文第5段,自由朗读,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
(1) 白鹭长得很美。
(2) 白鹭的身形结构很精巧。
出示白鹭图,边读边欣赏白鹭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 的脚,流线型的结构。让学生感受色素搭,身段大小适宜。
朗读"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增之一分则嫌长,减 之一分则嫌短”理解,感受白鹭外形的精巧。
解释流线型的结构是怎样的。
配乐朗读,感受如诗一般精巧的白鹭。
学习第五段排比式的短语。
(1) 老师范读,感受两处排比的不同。
(2) 学生再读,体会虚实结合地描写白鹭外形精巧。
师生配合朗读课文第5段。
(四)了解独特的对比,感受白鹭的精巧。
白鹭如诗一样精巧,即使是我们认为很美的白鹤、朱鹭、苍鹭也 不能与之相比。
朗读课文,谈谈体会。
郭沫若先生运用独特的对比突出了白鹭大小适宜,就如一首精 巧的诗。
白鹭是生活在南方的一种常见的鸟,郭沫若先生动的描写了白 鹭颜色的适宜,身段的适宜,简直就是一首精巧的诗。
(五)感受白鹭的精巧,背诵课文2—5段。
课件配乐出示白鹭优美的图画。
和着音乐,尝试背诵第1—5段。
学生当堂进行背诵展示。
(六)课堂小结:
作者就是通过描写白鹭外形的精巧,让我们感受到“白鹭是一首 精巧的诗”,那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又从哪里感受到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去欣赏。
板书设计:
白鹭
. .. 排比连用
精巧
对比独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欣赏到了白鹭外形的精巧,感受到了“白 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作者又说“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今天我们继续欣赏白鹭。
(二) 朗读课文,感受三幅画面。
自由朗读课文第6—11段。
想象脑海中有哪些画面?
预设:
(1) 仿佛看到了白鹭在水面钓鱼。
(2) 仿佛看到白鹭站在小树的绝顶。
(3) 仿佛看到白鹭在水面低飞。
欣赏三幅白鹭在不同场景当中的图画。
(三) 品读第六段,感受白鹭是一首散文诗。
同学们,白鹭在不同场景中就如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如此优美的 图画,怎能不让人心生喜爱和赞美之情。
走进第一幅画面。老师进行2次差别较大的朗读。(第一次差, 第二次好)
学生感受哪一次朗读,眼前仿佛有画面感。
学生总结这篇课文应该怎样读?
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试着读一读。
通过学生朗读展示,让学生想象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
(1)仿佛看到了白鹭站在水中钓鱼
抓住“钓”进行朗读感受。
作者赋予了白鹭人的特点,学生再次朗读。(配乐读)
学生进行朗读展示。
为第一幅画面选名字。(水中垂钓)
先想一想,再选一选。
朗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
自读第7、8段,交流感悟。
清晨和黄昏的白鹭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自由读第7、第8自然段,在书上做批注。
学生交流第7段。
抓住悠然,体会晴天的清晨,当其他鸟还在忙于捉虫、觅 食,白鹭却悠然地站在小树的绝顶之上,是悠然的,是惬意的。
抓住望哨。
解释望哨是站岗放哨的意思,观看士兵“望哨”的图片, 谈感受。
和士兵望哨对比,突出白鹭是悠然的,是惬意的,因此说 明白鹭不在望哨。
发挥想象,思考白鹭在望什么?
预设:有些同学可能会说它在欣赏远处的风景;有些同学可能会 联系孤独一词,认为它在思念久别的朋友,等待觅食的伙伴。
“望”,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就像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 文诗么?学生配乐读文章。
给第二幅图起名字。(枝头闲立)
交流第8段。
一段文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黄昏时分,夕阳西下,此时的白 鹭又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自己默读课文第8段,想一想有什么感受?
学生分享。
预设:我看到了黄昏时分,白鹭在会面低飞。
抓住黄昏、低飞等词语,感受图画的动态美。
观察图片,解释清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