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清宫珍琅彩(上)
我国烧造彩瓷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的褐斑青瓷。此后经 隋唐宋元,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历史的巅峰,呈现出五彩缤纷,百花争艳 的新局面。在这群芳璀璨的百花园中,盛开着一株美丽典雅,血统高贵的 奇葩一一那就是清宫珏琅彩,它彩创烧阶段曾尝试使用各种质地的胎体,有 金胎、银胎、锡胎、玻璃胎、木胎、宜兴紫砂胎等,台北故宫收藏9件套 康熙御制款宜兴紫砂胎珏琅彩,色泽鲜丽,十分精彩。但由于紫砂胎质密 度差,疏松而有孔隙,且底色红暗,逐渐被淘汰而全部改用景德镇精选的 白瓷胎画块琅。景德镇将经过挑选的细白瓷解运进京,送皇帝御前浏览, 认为质地上好的,再送珏琅作画彩烧制。西方进口的珏琅料非常珍贵,不 能随便损耗浪费,所以在选择画珏琅瓷胎时极其严格,造型稍不规正、胎
质略不洁净、釉色不莹润者注定要被淘汰出局。由此产生了有关珏琅彩鉴 定的一个浅显的常识,珏琅彩瓷素坯瓷胎的质量和造型的优劣是我们鉴别 真假块琅彩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果我们看到某件珏琅彩器,画工彩绘都无 可挑剔,只是造型不够秀美,胎质不够致密,甚至白瓷胎上布满疵点或污 斑,那就必假无疑,不用再找专家鉴定或者做科学检测了。可以设想,经 御窑厂督窑官的层层把关,千挑百选之后呈进宫廷让皇上过眼的素白瓷, 造型秀美,质地纯良是最起码的标准,不可能有太多的残次品混杂其间, 如果轻易地将自己手中的有瑕之物视为清宫珏琅彩的“漏网之鱼”,岂不 是有点“自欺欺人” 了吗?
我国制作铜胎掐丝跛琅(景泰蓝)的历史最早为元代,比瓷胎画跛琅 早将近三百年。现存的两岸故宫的康熙跛琅彩的装饰风格与同期的铜胎跛 琅器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康熙跛琅彩胎质稍厚、色彩浓厚,风格古朴, 多为色地花卉,有紫红地、蓝地、粉红地、黄地等,所绘纹饰规矩端庄, 有牡丹、西洋兰、秋葵、芙蓉、西番莲、兰花、荷花、梅花、四季花卉等, 多为图案化格局,运笔拘谨稳重,讲究对称装饰。明末清初,当景德镇瓷 业呈现多彩多姿绚烂热烈的艺术风貌时,宫苑深处的珏琅彩依旧为沉静保 守,布局规范的色地花卉所局限,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到民间艺术的豪放与 创新,更不能尝试没有经过皇帝批准的装饰题材,因而康熙前期的珏琅彩 瓷或多或少地带有铜胎画珏琅(景泰蓝)的几分匠气。为了提高珏琅彩的 绘画水平,学有专长的欧洲传教士被皇室召进造办处任职,康熙四十六年 五月,清圣祖差遣户部员外朗巴哈喇,养心殿监造笔帖式佛保办理西洋人 事物,前往广东传谕督抚:“见有新到西洋人,若无学问,只传教者,若
西洋人内有技艺巧思,或内外科大夫者,急速著督抚差家人送来”。康熙 五十七年(1711)江西巡抚郎廷极的奏折中写到:“奉养心殿传谕,将西 洋人传圣译送京,交与养心殿”。当时来华的传教士有法国传教士王致诚、 蒋友仁、意大利画家郎士宁等。学有专长,有艺术才华的西洋画家被安排 在养心殿造办处,使此时的珏琅彩彩绘技术大大地提高,受风靡欧洲的巴 洛克艺术的影响,豪华而奢侈的风格迎合了皇室排场富贵的装饰要求。故 宫收藏的康熙珏琅彩中的粉红地开光牡丹碗和蓝地黄彩牡丹碗,画面规范 整齐,色彩对比鲜明,带有古朴的铜胎画珏琅遗风,与故宫旧藏的铜胎珏 琅器在施彩、绘制上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早期珏琅彩胎质略厚、色调浓 重,彩色至多四五种;细看彩面上有许多极细小的气泡,彩料也研磨得不 够细润,以手抚之有凹凸不平的涩滞感。上述两件作品尚属康熙中期试制 阶段的产品。康熙晚期的成熟作品釉面匀净平滑,莹润无比,色彩增至八 九种之多,彩绘技法娴熟,与宫廷工笔绘画如出一辙。(图四)故宫博物 院旧藏的康熙黄地珏琅彩牡丹碗为康熙晚期的优秀代表作品。碗口径15. 2 厘米,足径5. 7厘米,高7. 2厘米;内白釉,外以黄彩为地,于明黄的色 地之上以粉、蓝、绿、紫、藕荷等色绘数朵盛开的牡丹花;足白釉内有外 宽内窄的胭脂水釉双方框四字堆料款“康熙御制”。此碗曲线优美,胎质 洁白,釉面纯净,彩绘鲜丽,特别是用以补地的明黄彩浓重均匀,没骨画 法描绘大朵牡丹花,或仰或俯,极尽妍丽。画师以浓淡不同的彩料将牡丹 花怒放时的阴阳反侧、花重茎轻的下坠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更似一幅工致 细腻重彩工笔画,给人以雍容典雅、仪态万千的视觉感受,不禁使人想起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美牡丹的名句:“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淀白玉房, 千片赤英霞灿灿、百枝绛点橙煌煌。”此珏琅彩碗的绘画技法,已经从铜 胎珏琅的规板格局中脱颖而出,变板滞为生动,更趋于写实。著名学者杨
啸谷在1933年出版的《古月轩瓷考》中曾写到:“瓷胎画块琅器之最可宝 贵为当时各公卿技术集珍此辈,各公卿大都翰林出身,书卷气厚,即外人 如郎世宁会赏三品顶戴,非后之如意馆画画人月给银数两,粗枝大叶、东 涂西抹者所同日而语”。珏琅彩瓷是清代宫廷垄断的高档艺术品,其胎骨、 色釉、形制、彩料、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