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六、七单元古诗词教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103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六、七单元古诗词教案.docx

上传人:sssmppp 2022/6/8 文件大小:10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六、七单元古诗词教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六、七单元古诗词教案
第六单元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能力目标
1、 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背诵默写所有诗词。
学习《过零丁洋》
1、 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 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 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 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 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2、 写作背景和主题。
这首诗是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写。后来元军统张弘范再逼他招降南宋抵 抗人士时,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写作本诗,作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 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3、 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 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 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 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 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 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 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 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 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5、合作探究:
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过零丁洋》表达作者视死如归的赤胆忠心的诗句。
要点提不: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 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学习《已亥杂诗》
1、 作者简介:龚自珍,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王瑟人,号定庵。近代思想家、文 学家。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卒于道光二^一年(公元一八四一年), 得年五十岁)。
2、 赏析
这首诗是《已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是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 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的最后一份力。
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这愁,不仅是离 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马鞭报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之决心大。但辞官不等于 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的前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 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 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1、 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 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 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 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 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2、 诗歌赏析
前三句描写潼关的险要地形。第一名写山,一个“聚”字,形象地写出了潼关周围的峰 峦起伏。第二句写河,一个“忠”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黄河汹涌澎湃翻滚的气势。第三句, 再次强调“山河表里”的险要。这三句描写组成一幅写意山水画。
中间四句,写作者抚今追昔的感慨。从潼关远望古都长安、咸阳一带,历史上秦、汉等 许多工朝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