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土壤侵蚀技术规程.docx

格式:docx   大小:99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土壤侵蚀技术规程.docx

上传人:dlmus2 2022/6/8 文件大小:9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土壤侵蚀技术规程.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全国土壤侵蚀遥感快速调查工作规程(第一阶段)
(一九九九年试行稿)
1. 土壤侵蚀遥双线性插值法。校正后每个象元的分辨率为30米。生成的省级图像文件和行政界线数据,其投影方式为等面积割圆锥投影。采用全国统一的中央经线和双标准纬线。中央经线为东经105°,双标准纬线为北纬25°和北纬47°,坐标原点为0,0。
由丁我国具有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特点,在TM图像的季相确定时,既要注意所在调查区域内TM信息瞬时覆盖时本身的质量(如含云量度<10%等技术指标),乂必须顾及不同区域的时效性季相差异选择。根据现势性要求,已有陆地卫星TM图像主要为1995-1996年获取,对部分边远地区和数据获取困难地区时段限制适当放宽。根据瞬时状态下最大限度使图像上尽可能丰富地反映地表信息的原则,在我国的东北地区选择5月下旬至6月中旬或8月下旬至9月中旬的图像;在华北地区选择3月下旬或9月上旬的图像;在华中、华东和西南的北部地区应选择3月上旬或10月下旬的图像;在华南大部分和西南的南部地区选择冬季的图像;在西北地区则可选择初夏或初秋季节的图像。如果遇到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如天气条件等),可适当选择提前或滞后一两个覆盖周期的图像。
土地利用图
采用1998年完成的全国1:10比例尺土地利用图。由项目技术主持单位根据项目合同与实施方案统一提供分省数据文件。

全国范围选择最新版本的1:10地形图,总量约需6000余张,供解译判读及流域界线录入用,同时购买最新版本的1:25万地形图生成DEM模型及我国行政界线图,供修订行政界线时参考。地形图有项目主持单位统一购买使用,DEM模型数据由项目技术主持单位根据项目合同与实施方案统一购买或建成。

各流域或各省承担单位负责收集对本区域土壤侵蚀遥感快速调查有重要参考意义的图件和文字资料。为了提高影像的信息可解译性,广泛收集整理现有的基础研究成果及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地貌图、植被图、土壤图、沙漠化图、土壤侵蚀图、土地利用图、流域界线图和中国水土流失区划图等专业性图件;站点的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包括水文站点的水文泥沙资料,实验站的土壤侵蚀观测资料,淤地坝的泥沙淤积资料;及其他有关研究报告。

各流域或各省承担单位通过对本工作区域外业补充调查,建立土壤侵蚀类型和强度分级遥感解译标志,同时拍摄大量的野外实况照片,用丁土壤侵蚀强度判读分析。

对资料组所提供的地形图资料和TM数据资料进行检查后,首先对地形图资料进行国界、省界和县界的标描,然后对照新版地形图进行行政界线的订正和修改。质量检查合格后,对照TM图像进行控制点的选取和行政界线及控制点的数字化录入,使用图像处理分析系统对TM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和镶嵌处理,最后实现省界、县界与图像的套合,将处理结果以省为单位记入磁带,并提交各作业组进行图像解译分析。
遥感影像深加工几何精度,中误差控制在2个像元内,即1:。

以省(区)级区域镶嵌完成的影像文件,首先根据系统性能进行分块切割建议按照地形图标准分幅切块。在CorelDraw或IntergraphMGE软件环境下,根据影像特征,建立判读标志后进行人机交互判读,判读完成后,以*.DXF输出,供后续ARC/INFO软件环境下的图形编辑使用。

将人机交互解译完成的判读成果生成欠量专题层面。其方法是从CorelDraw或IntergraphMGE中导出ARC/INFO能够接受的*.DXF格式文件,利用ARC/INFO中的DXFARC命令,转成下一工序所需的Coverage
为保证土壤侵蚀各类面积量测数据的准确性,并实现全国所有的图件能顺利拼接,所有图件均需纳入统一的坐标系统。实际作业中分为两步进行:首先将CorelDraw经过DXF格式转成的Coverage恢复成原图像原有的投影系统,然后再转成全国统一的等面积割圆锥投影坐标系统。
随后利用ARC/INFO的ARCEDIT模块进行图形编辑,分专题内容逐图斑与线段赋给届性代码,完成相邻图幅接边,统一行政区划图、土壤侵蚀图、流域界线图诸图的图廓边界,分别建立拓扑关系,叠加组合成的分省分流域土壤侵蚀图形,供面积量算与汇总使用。
面积量算包括图幅总面积精度检查、分类图斑面积统计、图斑面积加权平■差、图幅届性数据库生成、全录的分省数据库建立。

全国土壤侵蚀遥感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