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人生十论》读书笔记.docx

格式:docx   大小:39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人生十论》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文秘资料站 2022/6/8 文件大小:3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人生十论》读书笔记.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人生十论》读书笔记
人生是什么?人生该如何度过?这两个问题困扰着喜爱思考的人们。有些人认为,如果能够回答出这两个问题,就能安心平静的按照答案去度过一生。有些人认为,这两个问题根本没有答案,只有在思考这两个问题中产生的体悟,而且这种体悟随《人生十论》读书笔记
人生是什么?人生该如何度过?这两个问题困扰着喜爱思考的人们。有些人认为,如果能够回答出这两个问题,就能安心平静的按照答案去度过一生。有些人认为,这两个问题根本没有答案,只有在思考这两个问题中产生的体悟,而且这种体悟随人不同、随时改变。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自1949年起写了《人生十论》,这十篇短文加上《人生三步骤》(一九七八年),可以算是钱穆先生给出的答案和体悟。以下是读这11篇文时的一些感想,落笔为读书笔记。
首先,第十篇《道与命》未懂。
钱穆先生第一件事说了人生中有限和无限的概念,见《适与神》《如何探究人生真理》。 第二件事情是人生的内外之别的概念,见《人生三路向》《如何完成一个我》《如何解脱人生之痛苦》。 第三件事情是人生如何获得幸福,见《人生的目的和自由》《物与心》《如何安放我们的心》《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人生三步骤》。 以上分类只是一家之言,各篇文中内容有所重叠。 以下认识和感想也只是一家之言,请勿对号入座。
我们作为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而我们希望的世界是无限的,宇宙、知识、人心。面对无限和永恒,我们无法从理性、从逻辑上去理解它。因为逻辑上的存在必然有约束,有约束就有边界,有适用范围。于是无限和永恒只能是属于感性的,属于宗教(上帝全知全能、道、大一)、属于哲学(绝对真理)、属于艺术(美)。
人类对于无限和永恒的追求是危险的,然而也是本能的。按照人生的内外之别,向外的无限追求是向物的,而物质的追求没有尽头。向内的无限追求是向神的,不断询问自己的内心,寻求宁静达到涅槃的境界,也是不现实的。所以钱穆先生在《如何安放我们的心》中说:“不能尽向物不能尽向神”,在《人生三路向》中指出“中国儒家的人生,不偏向外,也不偏向内。不偏向心,也不偏向物。他也不屹然中立,他也有向往,但他只依着一条中间路线而前进,他的前进也将无限。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
这种观点我是赞成的,一直有感:三十而立是为立志,三十时候的志向是自己若干年来思想的凝聚和人生的体悟,从儿时想做科学家想做明星而起,变换细化现实,而成。人的这样目标、欲望、或者说是志向,无论是向内的还是向外的,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是动态而非静态。这种追求,既有活在当下(即是“适”),又有诗与远方(即是“神”)。这种追求,连接着我们有限的自我,以及无限和永恒。
这种“连接”,以不那么准确的描述,可以看作是一种同构或者映射,从我们有限的生活一一对应到到无限的伟大中,或者这就是超越。康德之本体,王阳明之致良知,尼采之自由意志,佛教涅槃,道家得道,均是如此。
反过来说,这种从无限的伟大到我们有限的生活,可以看作一种“降维”。这里的降维并不是贬义,仍然看成一种映射。在《如何完成一个我》中,有这样三段:
“尽人皆可为尧舜,并不是说人人皆可如尧舜般做政治领袖,当元首,治天下。当换一面看,即如尧舜处我境地,也只能如我般做,这我便与尧舜无异,我譬如尧舜复生。”
“禅家有言,运水搬柴,即是神通。阳明良知学者常说,满街都是圣人。”
“圣人乃人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