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3
文档名称:

工艺美术史-原始社会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5,586KB   页数:7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工艺美术史-原始社会课件.ppt

上传人:bai1968104 2022/6/8 文件大小:5.4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工艺美术史-原始社会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中国工艺美术史

我国的原始社会,从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约公元前2070 年,夏朝的建立为止,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人类最早期,主要的生产生活工具为石器,所以人们把使用日常生活。
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一般选用粘土,经过成型、入窑火烧而成。在所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陶器均占有最突出的重要位置
尤其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黑陶更以其辉煌的艺术成就被誉为中华名族童年时代的艺术明珠。

彩陶
即彩色陶器,利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绘各种图案,入窑经900~1050℃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图案。
自1912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后,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省区均陆续出土,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但以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丰富。

彩陶工艺
仰韶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类型
半山类型
马厂类型
半坡类型
庙底沟类型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渑池仰韶村。
仰韶文化彩陶由于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在器形种类和装饰纹样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别,主要可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彩陶工艺
仰韶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类型
半山类型
马厂类型
半坡类型
庙底沟类型
半坡类型
1953年首次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发展期为7000至6000年前,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地区。
器形:从造型上来看,主要以圆为其造型语言,卷唇盆和圆底的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比较单纯。

装饰纹样:人面纹、鱼纹、宽带纹、折线纹、三角纹、菱形纹等,一般均为直线,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彩陶工艺
仰韶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类型
半山类型
马厂类型
半坡类型
庙底沟类型
鱼纹花纹
写实
鱼纹花纹
抽象
人面纹花纹
较具特色
彩陶人面纹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 陕西西安半坡出土
庙底沟类型
以河南陕县庙底沟的发现为代表,发展期为距今6000至5000年前,是继承半坡发展而来,其分布区域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省。
器形:仍以盆、钵、瓶为主,另外还出现了瓮、罐等,以小平鼓腹钵最为典型,形体多呈倒三角形,给人以挺秀、饱满、轻盈而又稳定的感觉。
装饰纹样:广泛使用曲线和圆点,形成了活泼多变的装饰效果。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色彩方面多是在赭红色的陶胎上施以黑彩,很少运用红彩或红黑两彩装饰的。 黑白双关也是其特色。
彩陶工艺
仰韶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类型
半山类型
马厂类型
半坡类型
庙底沟类型
人面鱼纹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在时间上晚于仰韶文化,距今5000至4000年前,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地区,和仰韶文化有明显的继承关系,是由庙底沟型发展和分化出来的。
马家窑文化彩陶类型主要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彩陶工艺
仰韶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类型
半山类型
马厂类型
半坡类型
庙底沟类型
马家窑类型

1924年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在艺术风格上继承和发展了庙底沟类型的许多因素, 并将彩陶工艺推向新的高潮。
器形:较之前更加丰富了,出现了束腰罐,尖底瓶,三连杯等造型样式,其次还有盆、钵、豆、碗等,半坡,庙底沟主要以大口的盆,钵为主,而马家窑型的陶器则多是小口的壶,罐之类。
装饰纹样:将曲线纹发展到了极致,代表纹样为圆点纹和旋涡纹,水波纹,并有内彩的特点。艺术风格旋动、流畅。
彩陶工艺
仰韶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类型
半山类型
马厂类型
半坡类型
庙底沟类型
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特点

内彩
点和螺旋纹
马家窑的装饰内容很丰富,艺术风格可以用旋动,流畅来形容
半山类型
半山类型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和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500年(约4650年—4350年之间),是彩陶艺术的鼎盛时期。
器形: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