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这个术语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我们说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你判断什么时候一项政府政策适用于促进效率与公证。
原理八:一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世界各的差别是惊人的。随着时间推移,生活水平的变化也很大。用什么来解释各的巨大差别呢?答案是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productivity)的差别。
生产率与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对公共政策也有深远的含义。在考虑任何一项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当政府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时,一个结果是通货膨胀,另一个结果是至少在短期内降低失业水平。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curve),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第一个研究了这种关生活费的经济学家而命名的。
经济学家仍对菲利普斯曲线有所争议,但大多数经济学家现在接受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短期权衡取舍。这就简单地意味着,在一两年的时期中,许多经济政策在相反的方向推动通货膨胀与失业。无论通货膨胀和失业从高水平开始(正如20世纪80年代初的情况),从低水平开始(正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情况),或者从这两者之间某个地方开始,决策者都面临这种权衡取舍。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的另一样东西。机会成本小的具有比较优势。简单的讲,可以理解为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机会成本主要应用在投资过程中。在投资决策中,放弃次优方案而损失的“潜在利益”,是选取最优方案的机会成本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
首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
其次,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再次,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
最后,两者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