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动物生理学
姓名:丁彦
专业:生物科学
年级:2008级
蛇毒的毒性与毒理
Date
整理课件
Introduction分解;紫外线照射也能使蛇毒失活。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但仍保持其抗原性,或变成类毒素。
整理课件
按毒理学分类
按化学成分分类
*
蛇毒的毒性成分及其毒理
整理课件
神经毒素主要存在于银环蛇、金环蛇和海蛇的毒液中,眼镜蛇、蝮蛇也含有此毒素。
神经毒素按作用部位、作用方式分为两种类
⒈突触前神经毒素
⒉突出后神经毒素
*
神经毒素
在这两种神经毒素的共同作用下,双重地阻断了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引起骨骼肌呈弛缓性麻痹。
整理课件
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前膜,抑制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过程,例如银环蛇毒的β-神经毒素、从江浙蝮蛇中分离出来的具有PLA2活性的突触前神经毒素。
*
抑制Ach的释放
整理课件
*
作用于运动神经与骨骼肌接头处的突触后膜,与后膜的乙胆碱受体相结合,使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对该受体不起作用,从而导致骨骼肌松弛。
例如眼镜蛇的神经毒素、银环蛇毒的α-神经毒素、海蛇的神经毒素等,作用于突触后膜,对终板乙酰胆碱受体亲和力很大,可阻断神经终板受体,使乙酰胆碱不起作用,且不易洗脱,其阻断作用属于竞争性抑制 。
突触后神经毒素
Ach受体
替代Ach与Ach受体结合
整理课件
*
(l)影响离子通道
影响Na、K 通道:蛇毒阻断了N+a或+K通道,动作电位将不能到达神经轴突末端,因此就不会刺激末端的囊泡释放神经递质,不能引起靶细胞的生理反应,或者是阻断神经末端的+K通道,使细胞复极化过程减慢,引起电压门控Ca通道的开放时间变长,更多的Ca+流入胞内,引发神经递质过量释放。
影响Ca 通道
(2)影响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的结合
a一Bungarotoxni与突触后膜上AchR不可逆结合,阻止了突触后膜的去极化作用,从而阻断了神经信号的传递。
(3)阻断蛋白的磷酸化
蛇毒神经毒的作用机理
+
+
2+
+
整理课件
SynapsinⅠ、GAP-43和MARCKS都是神经末梢突触膜上的蛋白。SynapsinⅠ在CaM-kinaseⅡ催化下磷酸化后,增加突触小泡的数量,导致神经递质释放量增加。GAP-43
和MARCKS都是PKC的底物。G-43磷酸化后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而MARCKS磷酸化后介导突触的去极化。
B-bungarotoxin不直接影响CaM-kinase或者PKC的活性,而是影响这些酶的底物与酶的结合,从而阻断神经递质的释放。
*
阻断蛋白的磷酸化
整理课件
脂酶A2于神经末端的作用位点可以在胞内也可以在胞外。它们可以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突触小泡,水解小胞腔内层的膜磷脂。水解产物溶血磷脂留在胞腔内侧,而脂肪酸则在pH梯度下被转移到单层磷脂膜中。当这种突触小泡与突触后膜结合,形成 型结构释放神经递质后,由于其特殊结构将不能与突触后膜分离循环行使其作用。另外,它们也能绑定突触前膜上特定的受体,通过水解膜磷脂改变其结构,进而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
(4)影响突触小泡的功能
LPA2进入
整理课件
*
血液循环毒素
血循毒素主要存在于五步蛇(Ancistrodonacutus)、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竹叶青蛇(Trimeresuresstejnegeri)等蛇毒中,眼镜蛇、蝮蛇亦含有此毒素。
心脏毒素
细胞毒素
出血毒素
促凝与抗凝组份
整理课件
心脏毒素是眼镜蛇科多数蛇毒中的一种碱性多肽,其成分是由15-17种氨基酸、60个氨基酸链所组成,分子量为6000-7000D,具有广泛毒性作用。眼镜蛇毒、金环蛇毒、眼镜王蛇毒均含有此类毒素。
毒蛇咬伤后主要引起人的心血管功能障碍,中毒早期心率略高、血压上升、频发期前收缩。随着血循环中蛇毒浓度的升高,可由短暂兴奋后转入抑制,心搏障碍,心室纤颤,甚至心肌坏死,导致心力衰竭。
若有PLA2存在,该毒素可大量溶血,这将加速休克动物的死亡 。
*
心脏毒素
整理课件
细胞毒素可作用在细 胞膜上,导致膜结构改变而释放细胞内容物,也能直接溶解某些动物的红细胞。
因此,被蝰蛇或眼镜蛇咬伤,可引起肢体组织溶解,血尿,严重者可致肾小管损坏。
*
细胞毒素
肾小管
损坏肾小管
整理课件
这种毒素广泛存在于蝰蛇、五步蛇、蝮蛇和竹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