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文档名称:

第一节 金属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44KB   页数:4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一节 金属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飞行的优优 2022/6/9 文件大小:4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一节 金属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节 金属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第一节 金属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2 / 462第2页/总共46页
第一节 金属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响,会解释钠与力,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品质。
第一节 金属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第一节 金属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6 / 466第6页/总共46页
第一节 金属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要素:
,以及金属与氧气等非金属的反响——温故而知新
引导学生回忆金属的化学性质等有关知识,引导学生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角度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这将有利于本次课的教学重点的理解。
,增强示范性
演示实验不仅是学生学****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有效方法。钠与水的反响是能够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典型实验之一,演示过程中利用投影,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演示实验中还可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事成心识,例如,如果切一大块钠进行实验,容易引发事故。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实验探究过程中,抓住“猜想——假设——验证——归纳结论〞这样的程序进行引导,有利于让学生把握探究要素,学会自主探究。这是本节课--的重心。
第一节 金属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第一节 金属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7 / 467第7页/总共46页
第一节 金属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中,讨论是关键,积极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不时地给予反响。这样,看上去“闹〞的一堂课,才是真正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从而最大程度地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旧知
金属与氧气等非金属的反响
回忆已有知识经验,进入新知学****准备状态
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
金属除了与氧气反响,还可以和酸反响,那么能不能和水反响呢?以金属钠为例:钠保存在煤油中,能不能保存在水中?
思考,假设

第一节 金属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第一节 金属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8 / 468第8页/总共46页
第一节 金属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学<br****br/>实验
探究
猜想:对钠是否能够保存在水中进行猜想3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响,会解释钠与水反响的各种现象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响的实验装置,了解铁与水蒸气的反响。
2.过程与方法:学****实验研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猜想——假设——验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化学的奥秘,获得自主学****的自信心,增强学****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钠与水的反响
难点:钠与水的反响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解释
教学方法:
第一节 金属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第一节 金属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9 / 469第9页/总共46页
第一节 金属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中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实验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学生的探究和讨论为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实验探究钠与水的反响。
:讨论钠与水的反响的现象并进行解释,最后形成结论。
--整体思路:
本节课紧承上一次课的金属性质,深入分析金属与水的反响。这一局部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的一个提高和深化。整节课的重点目标是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设计教学时,考虑到让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设计了一些逐步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从问题中逐步理解金属与水的反响,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要素:
,以及金属与氧气等非金属的反响——温故而知新
引导学生回忆金属的化学性质等有关知识,引导学生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角度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这将有利于本次课的教学重点的理解。
第一节 金属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第一节 金属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10 / 4610第10页/总共46页
第一节 金属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增强示范性
演示实验不仅是学生学****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有效方法。钠与水的反响是能够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典型实验之一,演示过程中利用投影,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演示实验中还可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事成心识,例如,如果切一大块钠进行实验,容易引发事故。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实验探究过程中,抓住“猜想——假设——验证——归纳结论〞这样的程序进行引导,有利于让学生把握探究要素,学会自主探究。这是本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