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05年-2020年南昌大学战略发展规划
(讨论稿)
发展环境分析
1、国际环境。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长期增长的首要决定因素,知识和信息形成的生产力日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行业竞争地位的关键因素。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信息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和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它是一种全新的基于高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为主导型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以人为本,它要营造一个以人的创造能力为本的社会。知识经济以知识生产和信息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源和技术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支柱,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体系为后盾,因此,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水平。在知识经济社会,传授、创新知识与培养人才的教育被赋予了更重要的历史责任。
经济全球化是现今世界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全球化,即生产、金融和科技的全球化。中国加入WTO以后,也必将步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高等教育有利有弊,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即通过经济对教育产生影响)。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人才竞争的全球化。人才的竞争又必将引发了越来越突出的教育市场的竞争。一是生源市场的竞争;二是办学市场的竞争;三是人才市场的竞争。经济全球化也必然带来文化的多元化,这既有利于我们吸收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有利于中西文化的贯通,同时也向我们的高等教育提出了如何保持和发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新课题。
可以看到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在明显加快,特别是信息技术渗透到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后,许多学科、许多技术呈现出革命性的变化,生物科学技术发展将使生物经济时代迅速到来,特别是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将会使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许多方面和领域带来目前还难以想象的变化。
2、国内环境。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更均衡的社会。所谓更高水平,就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用大体20年的时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谓更全面,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所谓发展更均衡,就是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的新起点,是亿万人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新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前10年要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总量、综合再上一个大台阶,为后10年的更大发展打好基础。要完成好这个主要任务,我们就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为此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发展目标:“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报告还明确提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3、区域环境。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中部经济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江西要在中部地区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