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评价
贾卫萍 朱怡蓉
[提要] 省域环境竞争力是指省域层面的环境竞争力,由生态、资源、经济、基础设施、社会等五个方面组成。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各项指标,以及居民对环境的满意度。
社会子系统。环境系统满足社会系统的生态要求,同时社会系统通过人们的日常生活来影响环境系统。
第三层是二级指标,是各子系统下设的具体指标,用于量化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便于计算分析,指标数据X1~X28均可在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获得。社会子系统中的指标X29~X31,需通过问卷调查而无法通过年鉴获得。具体指标见表1。(表1)
三、我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实证分析
(一)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独立的公共因子去描述绝大多数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然后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的相关性较低。
(二)我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因子分析。本文选取的样本是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域,参与因子分析的指标数据X1~X28均来自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由于社会子系统中的指标X29~X31,需通过问卷调查而无法通过年鉴获得,同时考虑到问卷调查的非完整性和非全面性,因而并未参与因子分析,故无法得知社会子系统中的指标对环境竞争力的影响。但是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全面性,本文在指标体系中保留了社会子系统,拟留待进一步研究。
,建立指标间相关系数矩阵,得到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及累计方差贡献率。因子提取时本文若只提取累积方差率大于80%的因子,应取6个公共因子(%);若只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应取7个公共因子;也可以自定义个数。本文认为第四至第七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均太小,对整体分析意义不大,所以只选取前3个公共因子整合原来的28项指标,%,比较理想。(表2)
通过方差极大的方法进行因子旋转,得到旋转后的载荷矩阵,见表3。(表3)载荷系数反映了该公共因子与原始变量的关系及解释能力。X18、X19、X17、X16、X20、X22、X28在第一公共因子上有较大载荷,说明第一公共因子(F1)主要解释了这些指标,可以命名为经济基础因子。
X15、X7、X8、X6、X21、X27、X11、X12、X24、X13、X9、X25在第二公共因子(F2)上有较大载荷,同理将第二公共因子命名为资源因子。
X4、X10、X5、X23、X2、X1、X3、X14、X26在第三公共因子上有较大载荷,同理将第三公共因子(F3)命名为生态因子。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表4),采用回归方法,可构造出3个公共因子的得分函数,将样本数据代入计算得到各个因子得分Wi(i=1,2,3)。取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构建各省环境竞争力评价函数,计算可得环境竞争力的综合得分W及排序,并按各因子得分以及综合得分分别排序。(表5)
W1=-++…+ (1)
W2=-+-+…- (2)
W3=-+-…- (3)
W=++ (4)
表5中的正负号代表与平均水平的位置关系,是数据标准化的结果。
按综合得分排名来看,2010年环境竞争力排在前10名的是:广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山东、天津、福建、河北、辽宁。
按经济基础因子得分排名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天津、福建、山东、海南、西藏。
按资源因子得分排名看,山东、广东、江苏、河北、浙江、河南、辽宁、安徽、湖北、山西。
按生态因子得分排名看,江西、重庆、福建、海南、广西、安徽、河南、湖南、云南、山西。
四、结论
上述基于2010年的数据对中国31个省域环境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
第一,从各省环境竞争力评价函数W=++,%的环境竞争力,%的环境竞争力;%的环境竞争力。因此,总的来说,我国各省环境竞争力中经济基础因子对环境竞争力的影响最大,资源因子次之,生态因子最小。
第二,经济基础因子得分与环境竞争力得分呈正相关,说明我国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