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G:\009 一、地球和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大西洋- 太平洋- 印度洋- 大西洋③地球表面积 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 4 万千米,赤道半径 6378 千米,极半径 6357 千米,平均半径 6371 千米。 2 .纬线和经线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纬线是不等长的,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是等长的。图表 13 .纬度和经度①纬度的变化规律: 由赤道(0° 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 90度, 在南极、北极。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 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③以赤道为界, 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赤道以北是北半球, 赤道以南是南半球。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 0° 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 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 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 用“W”表示。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20°W、 160 °E 组成的经线圈。 20°W 以西到 160 °E 属于西半球(大于 20°W 或大于 160 °E) 20°W 以东到 160 °E 属于东半球(小于 20°W 或小于 160 °E) 4 .地球的运动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 24小时昼夜交替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 北寒带( ° N--90 °N)、北温带( ° N-- ° N)、热带( ° N-- °S)、南温带( ° S-- °S)、南寒带( ° S--90 °S) 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日期 太阳直射点位置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北半球昼夜长短昼夜平分昼长夜短昼夜平分昼短夜长④低纬: 0° --30 ° ;中纬: 30° --60 ° ;高纬: 60° --90 °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 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 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 .地图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分母愈小, 分值愈大, 是大比例尺; 分母愈大, 分值愈小, 是小比例尺。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二、陆地和海洋 1 .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 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 地球表面 71% 是海洋, 29% 是陆地。(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3 .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 .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 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 20 世纪 60 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 六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山系山脉世界上最长的山系是北美洲–落基山脉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统称- 科迪勒拉山系亚洲–喜马拉雅山系( 受地壳的碰撞挤压形成) 东非大裂谷世界- 最长的裂谷带(受到地壳的张裂拉伸) 世界上 90% 以上的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 环太平洋板块周围) 9. 一般来说,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 地壳比较活跃, 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各大洲的分界线①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②苏伊士运河——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 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使得亚洲通往欧洲各国的航线比绕道好望角缩短 8000 千米~ 10000 千米。③巴拿马运河——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是人们在中美地峡最窄处开凿的一条运河, 它的开通, 大大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程,使巴拿马运河成为世界重要的海洋航运的枢纽。根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相似性,美洲也可分为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它们两者之间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