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文档名称:

七盘沟泥石流调查报告.doc

格式:doc   大小:10,299KB   页数:6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七盘沟泥石流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才艺人生 2022/6/10 文件大小:10.0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七盘沟泥石流调查报告.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七盘沟泥石流调查报告
汶川县城区七盘沟泥石流
地质灾害调查
总 经 理:袁 永 旭
总工程师:赵 松 江
.3







地形地貌是形成泥石流的三个基本条件之一。它制约着泥石流的形成与运动,使泥石流具有不同的规律与特性。该区位于四川盆地的北西缘,龙门山山脉的西南部,龙门山系和邛崃山系之间,地貌以中高山山地、峡谷地貌为主,群山环绕,山峦重叠,谷深流急,谷坡陡峻,总体地势西北低东南高,一般高程为1400~3700m,白龙池最高峰4150~4250m,地貌类型属于构造剥蚀和部分冰川刨蚀深切割高中山区,相对高差大于
4
1000m。七盘沟流域内3000m高程以上冰蚀地貌明显,角峰、鳍脊、悬谷、冰斗发育,沟谷地形多为V型;3000m高程以下沟谷地形主要为深切割高中山峡谷地貌。
七盘沟流域地形呈叶脉状,发育11条支沟(雪花潭沟、黄泥槽沟、小沟、2#桥沟、麻地垭沟、长板沟、干河沟、小塘沟等),支沟流域内地形主要为深切割高中山峡谷地貌特征,最高峰岭海拔4350m,最低岷江边海拔1310m,高差1000~3000m,由于新构造运动间歇性抬升,主沟产生强烈侵蚀下切,沟谷呈“束”状,宽谷和峡谷相间分布。在海拔1900m以上的局部地方沟谷呈U型,‰,谷底宽10~20m,局部宽30~50m,两侧谷坡坡角40~45°,局部达45~50°,中下游沟床纵坡降为125‰。由于受到流域内地形的影响,在缓坡平台上堆积有黄土物质,其厚度几米到几十米不等,缓坡脚下残坡积物和崩坡积物(Q4el+dl)较发育,并且储存量大,巨石及漂砾多,固体物源较为丰富。沟谷中多处发育大型岩质崩塌,体积较大,中小型崩塌,数量较多,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
七盘沟泥石流流域从地形能分出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形成区地处1600m高程以上,沟床下切作用强烈,山体崩塌、坡面泥石流发育,支沟下游堆积扇明显,松散物质多,支沟坡度大,地表迳流集中,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来源于松散堆积物;流通区地处1600~1540m高程,老鹰岩堰塞湖以下至炸药库,沟谷呈U型,两岸坡度较陡,沟床下切作用强烈,两岸基岩裸露,沟谷纵坡降大,地表迳流集中;堆积区地处1540~1310m高程,地形呈扇状,堆积层厚度大。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使泥石流形成的必要条件,它控制着泥石流固体物质的提供方式及数量,直接影响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
调查区出露地层出露地层有第四系、泥盆系、震旦系和燕山期、印支期与华里西期火成岩,现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1)残坡积层(Q4edl)
6
岩性为黄灰色、灰色、黑灰色粉质粘土夹角砾,含植物根须和腐植质,主要分布于缓坡和山脊平台地带,~。
(2)崩坡积层(Q4cde)
岩性为灰色、灰白色、灰黄色碎块石夹岩屑或砂砾石,局部含粘土和粉砂,主要分布于七盘沟两岸坡脚地带,一般厚3~7m,最厚10~15m。
(3)冲洪积层(Q4ape)
岩性为灰色、深灰色漂石、砂卵石构成,主要分布于牛卡河坝、老鹰岩谷地和岷江河谷一带,~。
(4)泥石流堆积层(Q4sef)
岩性为灰色、黄灰色、褐色粘土夹碎石,粉质粘土夹碎块石、碎块石、腐植质夹碎块石,主要分布七盘沟大沟两岸冲沟交汇地带及七盘沟下游地带,一般3~10m,最厚15~20m。
(5)冲积层(Q4Hde)
二元结构明显,上部为黄色粉质粘土或粘质粉土,~,下部为灰黄色砂砾卵石,磨圆度较好,砂中富含黄金,主要分布于岷江左岸及七盘沟出口两岸二级基座阶地之上,厚20~25m。
2、泥盆系(D)月里寨群(Dyl)
(1)月里寨群上组(Dyl2)
上部岩性为灰色薄—厚层灰岩与灰色千枚岩互层夹生物碎屑灰岩,饰状灰岩、白云岩、变质石英砂岩。下部为黑色含炭千枚岩、深灰色绢云母石英千枚岩夹灰色浅—中厚层石英岩结晶灰岩及角砾状灰岩,主要分布于七盘沟口及两岸斜坡地带,厚800m。
(2)月里寨群下组(Dyl1)
上部为灰色绢云母千枚岩和石膏,下部为绿灰色、灰色、银灰色绢云石英千枚岩夹薄层变质细砂岩、结晶灰岩。主要分布于七盘沟三级电站至砖厂两岸,厚600m。
3、震旦系上统(znd)
(1)灯影组(zbdn)
上部为灰色、黑灰色薄—中厚层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灰色钙质页岩、生灰色硅质岩夹炭质页岩,灰黑色含岩粉砂质页岩、白云岩、偶含磷块岩;下部为灰色块状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夹灰色硅质岩条带,其中部为白色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