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关于清明节的礼仪和谚语.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清明节的礼仪和谚语.doc

上传人:lily8501 2022/6/10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清明节的礼仪和谚语.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1页 /总页数 6 页
关于清明节的礼仪和谚语


【#清明节# 导语】生与死的距离,是开始和结束的距离,是拥有和失去的距离,是记忆和回忆的距离,是思念和怀念的距离。清明节到了,愿生者平安、逝者安祥。下面无
9、清明节前忌买鞋
一些人恰巧是清明节过生日,因此有时难免就在清明节买双鞋。岂不知鞋与“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时买鞋。真有需要也要错开时间购买。你只要留意鞋店为何清明节生意不好就明白了。
10、清明节穿衣有讲究吗?
清明祭扫忌穿大红大紫的衣服,应穿上素色的服饰。


清明节的送花礼仪【2】
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通常会送一些素洁的花朵表达哀思之意。每年的四月五日是清明节,在这一天,人们都会以扫墓、祭祖等活动来表示对死者的思念及哀悼。可送的花卉有三色堇、松柏的枝条等,此外,在这一天通常会送一些素洁的花朵,不要送一些颜色鲜艳的花朵,因为白、黄等素色的花,表达了哀思之意。
用途:清明节扫墓或悼念故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菊花渊源:
菊花在中国的花木文化中的地位颇重。早在东周,即有“九月荣菊”的记载,而屈原是以菊自比第一人,他在离骚中挥墨,形容自己“夕餐秋菊之落英”,且“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东风”。而真正菊文化的创始人是晋代陶渊明,这位“菊友”与菊花朝夕相伴以至于住处也“秋菊盈园”,他得菊境之深,古往今来无人能及。唐代的孟浩然描绘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乡村赏菊之境;其同时代黄巢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成为今人的谈资。到了宋代则是“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的重阳盛景。明代诗人李梦阳“只今秋色里,忍为菊花来”和清乾隆帝的“枫叶梧青落,霜花堆白菊”都可见明清时菊风益盛。在《红楼梦》中的众首菊诗,更是牵肠之笔。
第3页 /总页数 6 页
在这些菊花的篇章中,并没有丝毫与哀悼有关的笔墨。
很少有人意识到,用菊花扫墓如同用玫瑰表达爱情一样,其实主要是“西俗东渐”的结果;而更少会有人知道,菊花是从中国遍及世界的。
欧洲的词典上出现“菊花”一词,大约是17世纪末荷兰人在经商时将其从我国引入之后,18世纪菊花传入法国,而后19世纪中期又被引入拉丁美洲,以致遍及全球。
在欧洲,菊花栽种得最多之处是墓地,因为欧洲的传统文化认为菊花是墓地之花,如果做客或送人的话,此花是万万不可携带的。在拉丁美洲,菊花也有“妖花”之称。可见其在西方的地位。
又有消息报道,中国的菊花大量出口至东邻日本,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一海相隔之遥,搭上这些保藏运输的高昂费用,居然也能获利颇丰;这是由于日本对菊花需求量之大以致日本国内供不应求。在日本,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离世,也常常要用到两三万枝菊花;更何况一个墓地每年对菊花的需求量。
与国外迥异,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层含义,一是高尚的气节;二是吉祥长寿。
和道家的“师法自然”相反,儒文化讲究的是“比德”,主观地以自然山水来对应人的品行。菊花即以它凌霜而放,西风不落的傲骨和其“此花开尽更无花”的气度被赋予了坚贞不屈的高洁情操。另外,菊花开放在九月,“九”是单位数中的数,被称做“至数”、“阳数”,因而菊花与九九双阳相叠的重阳一样,被赋予吉祥、长寿的寓意。“采菊东篱下”是为了食取菊花的保健功效以健康,“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