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人物的个性化描写》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能根据名家的肖像描写探究出写好肖像描写的方法。 2 、能抓住某一特征口头修改同学的肖像描写并能简要自评。 3 、能独立完成对油画《父亲》肖像的描绘并能结合所学方法展开评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的人也是形形色色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拿起手中的笔把各种人物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以触动人们的心灵,唤起人们的情感?这就离不开个性化的人物描写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常见的人物描写有哪几种? (学生回答) 对,巧妙地运用这些描写方法往往可以描绘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肖像好比一个人的名片,能给人以最为直观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人物的肖像描写。(板书:肖像描写) 二、求教大师 1 、这是我们同学写的一段肖像描写,请同学们猜一猜他写的是咱们班的哪位同学? (课件展示) (学生猜) 同学们要么猜不出来,要么猜的不是同一个人,实在有点难。这说明这段肖像描写写得怎么样呢? (不成功) 可是,在浩瀚的文学长河中,许多文学大师创作出来的经典人物的肖像描写却是经久不衰,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的肖像描写散发着永久的魅力呢?我们不妨向大师们请教一下。请同学们探究讲义上的材料,然后说说大师们有哪些法宝。 2 、求教名家材料一: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材料二: 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外祖母材料三: 2 凸颧骨, 薄嘴唇; 两手搭在髀间, 没有系裙, 张着两脚, 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杨二嫂材料四: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 即嗔视而有情。——贾宝玉材料五: 一张跟耳朵连在一起的大嘴巴,两只拉过来可以碰到眼睛的耳朵,一只奇形怪状,可以架着摇摆不定的小丑眼镜的鼻子……两个洞算是眼睛,一道缝算是嘴巴,脸好像被什么东西压平似的。——关伯伦(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预设回答与引导】 1、生: 材料二描写了人物的眼睛。通过对眼睛的描绘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例如高尔基对外祖母眼睛的描写,把眼珠比作黑樱桃,写出了眼珠又黑又圆的特点,进而是对眼神的描写, 可以看出人物乐观开朗的性格。→师: 所以说,抓住人物的眼睛来描写应该是一种好方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要极省俭的画一个人的特点, 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想我们可以借鉴鲁迅所说的话, 称这种方法为——→生: 画眼睛。(板书:画眼睛) 2、生: 材料四对贾宝玉的肖像描写先后用了六个比喻构成排比, 具体描写了宝玉的面形、面色、鬓发、眉毛和目光,再总写宝玉顾盼神飞的神态, 细腻而具体,生动而华丽。→师: 的确, 让我们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贾宝玉的彩色照片。我也很喜欢这种风格,有哪位同学能更加明确地告诉我这种风格的标志吗? →生: 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能修辞手法, 对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师: 我们可以把这种风格称为“工笔法”。(板书:工笔法) 3、生: 虽说“画眼睛”是一种好方法, 但我觉得未必所有的肖像描写都需要“画眼睛”啊, 像材料一和材料三,描写孔乙己和杨二嫂就没有写到眼睛。就说杨二嫂吧,只写了她的颧骨和嘴唇,照样可以刻画出她那刁钻刻薄的性格。所以,我觉得抓住人物最富有表现力的部分来描写就可以了。→师: 我欣赏你的怀疑精神,说得很有道理。鲁迅先生所说的“画眼睛”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善于细致精确地描绘人物外貌最富有特征的部分,而并非专指眼睛。否则,他不会写阿 Q 着重写癞疮疤, 写孔乙己侧重写“又旧又破的长衫”。所以,这里的“眼睛”可以认为是人物最富有特征的部分。需要加上引号。( 板书:画“眼睛”) (如果学生没有质疑,可以由教师提出这个疑问。) 4、生: 材料五中对关伯伦的描写, 作者虽然没有直接用“獐头鼠目”、“招风耳”、“大蒜鼻”等词语来形容,但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物勾画得奇丑无比,作者嘲讽、憎恶的情感也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师: 这种以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来描绘人物的方式特像一种富有幽默感的绘画艺术。→生: 漫画。→师: 我们不妨称它为“漫画法”。(板书:漫画法) 5、生: 材料三的肖像描写与众不同, 其它几则材料是对人物肖像的静态描写, 而这则材料作者着重刻画了外祖母微笑时的面部表情, 这是一种动态的肖像描写, 逼真传神地写出人物乐观开朗的性格。→师: 所以,刻画人物肖像也可以侧重描绘人物的神态。我们可以称这种方法为? →生: 神态法。(板书:神态法) 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