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马红艳
一、精心预设,为课堂教学保驾护航。
我们教师为什么害怕开放的空间,为什么害怕学生生成这样那样的问题。我
想这与我们教师对教材《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马红艳
一、精心预设,为课堂教学保驾护航。
我们教师为什么害怕开放的空间,为什么害怕学生生成这样那样的问题。我
想这与我们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与理解不够深、不够透彻有很大关系。所以当我们
在面对新生的问题时,总是感到心里没底,所以总是把学生引到自己的“路”上
来(因为只有这样做心里才感到踏实),学生真正的“自主”也就很难体现出来。
所以,课堂还是教师的课堂。我想只有把教材钻研透了,理解透了,做到胸有成
竹,才能在课堂上应运自如,才能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自信的驾驭课堂!真正
的“自主探究”才能实现,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角儿”是尖尖的吗?
多次听过或看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有一个问题一直让我困惑:角是
尖尖的吗?其实:平角是尖的吗?周角是尖的吗?课上,学生观察角的特征时,
一般都会这样说:它们都有一个“尖儿”。但我想学生的说法是没有错的,因为
他们看到的确实是“尖儿”,但老师不能顺应孩子的说法,我认为应该这样说:
两条直直的线所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其实,“尖尖的”并不是角的特征,它只
不过是角的顶点罢了。因为现在学生认识角的范围只是锐角、钝角、直角。我想:
不能只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角而认识角,应该从长远的的眼光考虑,不要让不科学,
甚至不正确的观点影响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更不能将错就错,为了上好一节课而
违背了科学,违背了事实。因此,在备课时:我站在知识系统的高度考虑,科学
的使用教材,善于思考,敢于批判。
2、数学中的角≠生活中的角。
课前调查:学生对角的认识大多只是停留在:桌“角儿”、书“角儿”、墙“
儿",这些都不是数学意义上的角。实际上这些“认识”对“角”的正确认识是起
干扰作用的。因为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数学中的角来源
于生活,它是平面图形;而生活中的角有多种,有桌“角儿”、有墙“角儿”,还
有立体的角。因此,课上我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充分利用好“负迁移”和孩子
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指一指找到的物体表面的角,有的学生只指角的一个点
时,我及时纠正,并规范指角的方法:从顶点开始,分别指它的两条边。使学生明白: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所形成的图形,才是角。因此,我感觉到沟通数学与生
活的联系不能只流于形式,它不是敲门砖,而是学生认识数学、应用数学的基础。
所以,在备课时我找准了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真正为学生服务。
二、体现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我认为理想的课堂是师生真实自然的互动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教学推进过
程,更是一个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建功构的过程。带着这样的理念,我认为本节
课我在以下两方面充分的体现:
1、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本节课中,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注重
生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