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离骚》教案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教学重点: 1 、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 、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 、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 四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 "风" 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 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 风骚" 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 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二、解题: 1 、屈原简介屈原( 约前 339 ~约前 278 ), 中国战, 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 今湖北秭归) 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 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 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 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 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 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 278) ,秦将白起攻破郢( yǐ ng )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学识渊博, 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 都很熟悉, 善外交辞令。他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 11篇)、《九章》(9篇)、《招魂》,共 23 篇。其中,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 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离骚》)。与此相关, 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 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 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 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 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