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补中益气汤医方解释
功能:升阳补中
出典:东垣方 组成:柴胡、升麻、甘草、陈皮、当归、白朮、黄耆、人参、 姜枣煎。(8)
主治:(1)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 洪大而虚。
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1],或气虚不能摄如常;地气 通于脾,口者脾之外
候,内伤则懒言恶食,口不知味,小便赤黄,大便 或秘或溏。左人迎脉
主表,外感则人迎大于气口;右气口脉主里,内伤 则气口大于人迎。内
伤证属不足,宜温宜补宜和;外感证属有余,宜汗 宜吐宜下。若内伤之
证,误作外感,妄发其表,重虚元气,祸如反掌, 故立补中益气汤主之
。又有内伤外感兼病者,若内伤重者,宜补养为先; 外感重者,宜发散为急。此汤惟上焦痰呕,中焦湿热,伤食 膈满者不宜服。
(3)风药多燥,葛根独能止渴者,以其能升胃中清气,入 肺而生水耳。
土能生金,脾胃一虚,肺气先绝。
东垣曰:「参、耆、甘草,泻火之圣药。盖烦劳则虚 而生热,得甘温以补元气,而虚热自退,故亦谓之泻。」
补阳必兼和阴,不然则已亢。
右升而复其本位。
左旋而上行。
陈皮同补药则补,独用则泻脾。
李东垣曰:「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 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多用黄耆,而人参、甘草次之。 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耆以益皮毛而固腠理,不令自 汗。上喘气短,故以人参补之。心火乘脾,用炙草甘温以泻 火热而补脾元。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中急缩,宜多用之, 中满者减之。白朮苦甘温,除胃中之热,利腰脐间血。胃中 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升之,引参、耆、甘草甘温之 气味上升,以补胃气之散而实其表,又缓带脉之缩急。气乱 于中,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助阳气上升以散滞 气。脾胃气虚,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营血大亏,血减则心 无所养,致令心满而烦,病名曰悗,故加甘辛微温之剂生阳 气。仲景之法,血气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更以当 归和之,少加黄蘗以救肾水,泻阴中伏火;如烦犹不止,少 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则心火自降。」李士材曰:「虚人感冒, 不任发散者,此方可以代之。」东垣曰:「肌热者,表热也, 服此汤一、二服,得微汗则已。非正发汗,乃阴阳气和,自 然汗出也。」准绳曰:「凡四时伤寒,通宜补散。故丹溪治伤 寒,多用补中益气汤。气虚者,四君子加发散药。血虚者, 四物汤加发散药。东垣治风湿,用补中益气,加羌活、防风、 升麻、蒿本、苍朮。海藏治风湿无汗者,用神朮汤;有汗者, 用白朮汤。治刚痉,神朮汤加羌活、麻黄。治柔痉,神朮汤 加耆、朮、桂心。治中暍,脉弦细芤迟者,用黄耆汤。此皆 仲景所谓『辛苦之人触冒之病』,伤寒是也。」明医杂着云: 「发热有数种,治各不同。仲景论伤寒伤风,此外感也,故 宜发表以解散之,此麻黄桂枝之义也。感于寒冷之月,实时 发病,故用辛热以胜寒。如春温之月,则当变以辛凉之药。 夏暑之月,则当变以甘苦寒之剂。又有冬温,此天时不正, 阳气反泄,用药不可温热。又有寒役,却在温热之时,此阴 气反逆,用药不可寒凉。又有瘟疫,沿门阖境相似者,此天 地之厉气,当随时令参气运而治,宜辛凉甘苦寒之药以清热 解毒。若夫饮食劳倦,为内伤元气,则真阳下陷,内生虚热。 故东垣发补中益气之论,用甘温之药,大补其气而提其下陷, 此用气药以补气之不足也。又有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 既伤,则阳气偏胜用变为火,是谓阴虚火旺劳瘵之证,故丹 溪发『阳有余阴不足』之论,用四物加黄蘗、知母,补其阴 而火自降。此用血药以补血之不足者也。又有夏月伤暑之病, 虽属外感,却类内伤,东垣所谓『清暑益气』是也。又有因
暑热而过食冷物以伤其内,或过取风凉以伤其外,此则非暑 伤人,乃因暑而致之病,治宜辛热解表,辛温理中之药,却 与伤寒治法相类者也。外感之与内伤,寒病之与热病,气虚 之与血虚,如冰炭相反,治之若差,则轻病必重,重病必死 矣。」医贯曰:「读伤寒书而不读东垣书,则内伤不明,而杀 人多矣。读东垣书而不读丹溪书,则阴虚不明,而杀人多矣。 东垣脾胃论,深明饥饱劳役发热等证,俱是内伤,悉类伤寒, 切戒汗下。以为内伤多而外感少,只须温补,不必发散。如 外感多内伤少,温补中少加发散,以补中益气为主。如内伤 兼伤寒者,加麻黄;兼风者,加桂枝;兼暑者,加黄连;兼 湿者,加羌活。实万世无疆之利,此东垣特发阳虚发热之一 门也。然阴虚发热者,十之六、七,亦类伤寒。今人一见发 热,则曰伤寒,须用发散,发散而毙,则曰『伤寒之法已穷』。 余尝于阴虚发热者,见其大热面赤,口渴烦躁,与六味地黄 丸一大剂即愈。如下部恶寒足冷,上部渴甚躁极,或饮而反 吐,即加肉桂、五味,甚则加附子冷饮,以此活人多矣。此 丹溪发明阴虚发热之外,尚遗未尽之意也。」
心和则舌知味。
补中汤纯用甘温,所谓「劳者温之,损之温之」。此 加白芍、五味之酸,以收耗散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