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走近俞孔坚
我是在耕耘中不愿问过往的土人,并非不善言辞,而是发现,尽管这是一个一日千里的时代,但一些久经验证、通行千载的哲学,却仍然在不断被证明其正确和深刻,即便在某个历史瞬间它们曾经被遗忘得无比彻底。
在我心里,越来越频繁地浮现儿时穿能满足这门学科的要求。让人自然地栖居俞孔坚坦言自己对自然、对土地有着无法形容的热爱和眷恋。"有时候出差到外地,见到大片高高的野草,我会忍不住跳下去拥抱它们,我甚至愿意就那样生长在它们中间,无休止地时时刻刻体验它们的美丽和美妙""土人理念"是贯穿俞孔坚整个景观设计思想与实践的主线。在他
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种思想的痕迹替"天"行道,为"神"差使。为自然而设
计,为人而设计,亦为神而设计,体现人与自然,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和谐。他认为,只有充分尊重自然、尊重人性、尊重地方文脉、体现人的归属感的作品,才是富有生命力的创造。在把广东中山粤中船厂改建成公园的过程中,俞孔坚提出了一个当时让很多人不可思议的设计思路:以造船厂为主题,保留部分机械设备及厂棚,把一些齿轮、机器甚至铆钉作为道具,四周种上野草,建立一个工业主题公园,唤起人们对英雄主义年代的追忆。此话一出,立即遭到了90%以上的专家的否定:这也成公园?这不是乱套吗?这一方案的争取用了半年多时间才最终通过。俞孔坚对此很有感触,觉得自己作为传播者的责任更加重大。俞孔坚认为没有比
设计更愉快的事了,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语言融入设计中的一草一木。他说,其实越是土的东西越是现代,那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在他看来,真正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破坏自然、破坏生态,也不是钢筋水泥丛林的高楼大厦,而是自然和文化的天人合一。
在四川都江堰水文化广场的规划设计中,他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与"土人景观"的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突出了都江堰历史与文脉的"水文化"特色。在中关村西区的开发与规划设计中,他提出"模块式"的建筑模式,强调建筑本身的组合、改造,力求创造出交流的空间一个创新的土壤和环境。他主
持的西藏昌都步行街的设计,以朱红色为基调,凝重而明快,体现了西藏的独特文化与现代都市气息的完美结合,该设计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他的务实、坚定和自信,正在把中国人的生存环境、生态环境和城市规划,一步一步地向着更加现代、科学的方向推进。城市规划拒绝"长官意志"但是俞孔坚也有忧虑和困惑的时候。作为中国惟一一位哈佛设计院的博士,他把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引入城市规划与地产开发,向传统发起挑战,在业界掀起了一次"革命",其间的曲折在所难免。最让他懊恼的是,有些人因为掌有一定权利,即使他提出的设计思想再符合科学性、自然性、艺术性也会被否定。为了坚持理想,五年多来,俞孔坚走遍了大江南北,拍摄了大量照片。"所到之处,令人痛心。欧美早年盛行的城市'化妆运动'正在各大小城市流行。恢宏气派的景观大道和城市广场背后几步之遥,却是弥漫着恶臭的垃圾堆,千顷良田被划为'开发区'而后却被撂荒或做成无人光顾的硬地广场这些都只是一种表面虚假的繁荣,充斥着暴发户意识和小农意识,缺乏
生态性和可持续性,缺乏对普通人的需要和体验的关注。"这是他此行最大的感触。为此,俞孔坚与北京大学讲师李迪华合作,出版了《城市景观之路与市
长们交流》一书,以求引导一条健康、安全、生机勃勃的真正优美的城市景观之路。"我的目的是让每个市长都人手一本。"俞孔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