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关于美的感悟和界定.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美的感悟和界定.doc

上传人:学习好资料 2022/6/12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美的感悟和界定.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美的感悟和界定
王琰 丛红艳 贾玉凯摘 要:现今,人们常常探到“美”的话题,对于“美”的认识和理解也往往各不相同。笔者从美的形成和美的规律两个方面入手,关于对“美”的感悟和界定谈一些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美;感悟;界定 关于美的感悟和界定
王琰 丛红艳 贾玉凯摘 要:现今,人们常常探到“美”的话题,对于“美”的认识和理解也往往各不相同。笔者从美的形成和美的规律两个方面入手,关于对“美”的感悟和界定谈一些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美;感悟;界定
引论
美学危机是个世界性的话题。早在20世纪初,西方“许多智力过人的学者都已放弃对美的本质的思考”,认为“美学注定具有悲剧的色彩”。而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在当代西方,传统美学的悲剧命运也已宣告结束。在20世纪下半叶还依然能保持繁荣的中国当代美学能否避免这一危机已是摆在美学各派的共同课题。实际上,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学在中国的危机同样严峻,一些学者们开始对美学“合法化”进行质疑。美学论战在我国美学界数十年争论不已,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何谓美,何谓丑已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下面笔者关于“美”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美的形成
(一)从伦理角度谈美
善恶美丑的形成和人类的价值取向有关。善恶,主要形成于心理动机与伦理道德有关的对象:吻合人类伦理道德正价值取向的,谓之善;反之,谓之恶。美丑,主要形成于感性特征与情感喜恶有关的对象:吻合人类情感喜好正价值取向的,谓之美;反之,谓之丑。可见,善恶美丑都是对象因与人类的价值取向有关而形成的属性。我们体会到:凡是公认的美的事物,总是有相应的特征是切合人们意愿的,事物之所以美,也必须吻合人们愿望指向的特性。事物的特性,人们的指向性,二者高度结合,事物就成了美。由此可知,美的形成实质上是与人类的意念指向有关。
(二)从哲学角度谈美
由于美是关系属性,可见美不是物质,也不是物质的某种形式,所以美是不可能在单一的对象上直接被“复写”的。我们常见的风景画或美人照片,直接显现的只是内部的属性,即对美形成美的条件,而不是理论意义上的美的本质。以“大”为例,人们反映属性关系,一般要反映关系各方的相应特征。反映“大”,至少还要反映另一物体的体积,或以某一体积作为中介。因此,反映美时,主体既要反映对象的特性,又要反映人类意念正方向的指向性。而不同于反映大等关系属性的是:反映美时,主体人通常在心目中留存了代表人的一方指向性,有时审美对象也可在大脑中诱发人的指向性,不需临时再从外界摄入大脑。由此可知,当人们缺少能留存指向的艺术素养时,就不能反映到艺术美;当人们因指向消失时,主体也难反映到美。因此,这种留存往往成了主体反映美的前提条件。但是,审美的这种前提条件并不是美在主题之外的存在的前提条件。美形成的条件与主体反映美的条件,二者从哲学意义上看时不同的。美虽然是和人有关的关系属性,但没并不是有人的一方主观决定的。在本文美的本质定义中,社会人们一方是客观存在,是“美”赖以构成的客观因素,处在被反映的客体地位。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人的一方不能作审美的主体。事实上,在形成美和反映美的过程中,社会人的一方往往是一身而二任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种一身而二任,将美形成和存在的客观性和审美的主观性等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