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新广州导游词.doc

格式:doc   大小:50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新广州导游词.doc

上传人:Gebu 2022/6/13 文件大小:5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新广州导游词.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新广州导游词
【荔枝湾】又叫【荔枝湾涌】
荔枝湾涌严格来说不是一条孤立的河流,而是原广州城西,现今的荔湾路、中山八路、黄沙大道(北段)、多宝路(西段)、龙津西路一带的江畔湿地中纵横交错的水系的总称。
南至黄沙注入珠江,“广四十里新广州导游词
【荔枝湾】又叫【荔枝湾涌】
荔枝湾涌严格来说不是一条孤立的河流,而是原广州城西,现今的荔湾路、中山八路、黄沙大道(北段)、多宝路(西段)、龙津西路一带的江畔湿地中纵横交错的水系的总称。
南至黄沙注入珠江,“广四十里,柔五十里”,是广州市历史袤久的风景名胜,素有“小秦淮”之称。
 荔枝湾的兴起与繁盛:相传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陆贾来广州向赵佗劝降,当时陆贾在今天的西村为驻地,且开始经营这一名胜。
荔枝湾的衰败: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随着广州城区的扩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荔枝湾河溪两面成为菜农、贫民聚居之地,居民为建房屋砍掉了荔枝树,地,造成了河涌污染,水质持续恶化,再也难以适应荔枝树的生长。
荔枝湾的消亡:1958年。建立了荔湾湖公园,保留了部分湖泊和水道,河道仍能被通逢源桥,南至多宝桥,但水系的各条支流被填平变成街道;随着周围的工厂建立和人口聚居,荔枝湾水系已经沦为大污水池,1985年前后,荔湾湖至多宝桥的水道被覆盖;1992年,随着泮溪酒家至逢源桥的最后一段水道被覆盖,荔湾涌的名称彻底成为历史。
新生:1999年,荔湾区政协提出了关于“复建荔枝湾故道”的提案,并在2009年正式实施,1992年填埋的最后一段河道重见天日。2010年10月16日凌晨,荔湾湖的湖水被引入河涌,曾经的荔枝湾涌迎来新生,曾经的荔枝湾从历史变成现实。
梁家祠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为三进深的大祠堂,祠内石刻记载始建于明代。
文津古玩城由广州市供销社日杂仓改建而成,容纳400多户商铺。
文塔又称文笔塔、文昌塔,坐南朝北,,底座为石脚,塔身为大青砖所砌,属明代中期至清代建筑,其整体风格与广州琶洲古塔和香港新界屏山聚星楼相似。文塔旁边有一棵参天细叶榕古树,树龄157年。
荔枝湾涌共有5座桥:龙津桥、德兴桥、大观桥、至善桥、永宁桥,其中龙津桥为三拱桥,中间过水,两边行人,长57米。龙津桥与文塔相呼应,“一桥一塔”符合中国传统习惯,为荔枝湾重要景观。
龙津桥桥头有一座具有岭南风格的西关大屋,占地面积150多平方米,房屋主人是新加坡大华银行现任董事长。
陈廉伯公馆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主人陈廉伯(1884~1945)是中国缫丝工业第一人陈启沅的后人。陈廉伯公馆曾是“荔湾俱乐部”,为结交粤系、桂系军阀高官的场所,1946年曾作两广监务公署办公。1993年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蒋光鼐故居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766平方米,建筑风格兼具西关大屋及西式楼房的形式,是近代典型的岭南大宅民居。
仁威庙 “文化革命”期间,“破四旧”把庙里的神像砸烂运走。以后头门和正殿成为昌华塑料厂车间,东西配殿成为某校办工厂的工场。
位于广州市北侧。明代初年山顶建有观音阁,故又称观音项设施,修建古建筑,成为面积将近100万方米的越秀山公园。公园内大部分为丘陵,园中有三个人工湖、南秀湖和东秀湖。园内的名胜古迹较多,主要有五羊山、镇海楼等。越秀山在广州市北,古代与番山、禺山合称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