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剪纸艺术之抓髻娃娃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剪纸艺术之抓髻娃娃研究.doc

上传人:妙玉 2022/6/13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剪纸艺术之抓髻娃娃研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剪纸艺术之抓髻娃娃研究
朱婷婷 摘?要:剪纸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传统艺术,逢年过节人们就会在自家的门窗上贴各式各样的剪纸。“抓髻娃娃”作为黄河流域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剪纸,其造型随着民间艺术的发展而演变。对生命的崇拜和生殖的崇拜就成为剪纸艺术之抓髻娃娃研究
朱婷婷 摘?要:剪纸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传统艺术,逢年过节人们就会在自家的门窗上贴各式各样的剪纸。“抓髻娃娃”作为黄河流域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剪纸,其造型随着民间艺术的发展而演变。对生命的崇拜和生殖的崇拜就成为了原始民间艺术的主题。而抓髻娃娃蕴涵了人类生存和繁衍的要求,从而这种剪纸艺术流传至今。
关键词:剪纸;艺术;抓髻娃娃
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在中华灿烂的几千年文化中作为炎黄子孙保护之神和繁殖之神的“抓髻娃娃”的起源到底是什么呢?至今还没有权威的结论,但有学者认为抓髻娃娃原型就是金文的“天”字,特征是:正面站立,圆头,两肩平张,两臂下垂,两腿分开,手足皆外撇,有男性和女性之分。郭沫若先生认为抓髻娃娃最早为轩辕黄帝族的族徽。《史记·五帝本纪》中也记载了黄帝以猛兽为作为部落的图腾。“抓髻娃娃”作为天族的族徽,分布于全国各地,但它在天族活动中心的陕北、晋西和陇东等一带出现的最多,这与史学与考古学是相互印证的。
从人类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整个发展来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兽的崇拜,第二阶段半人半兽的崇拜,第三阶段是对人的崇拜,即对天帝、祖先的崇拜,这表明开始进入对男性
生殖的崇拜,这是一种观念艺术,反映了一种当时的群体观念。生存和繁衍,即对生命与生殖崇拜成为原始人类最基本的观念,这也是原始民间艺术的共同主题。在中国原始民间艺术中,束发或留一长辫的往往是男性,梳抓髻或双辫往往是女性。因此女性抓髻娃娃头梳双髻或双辫,头立双鸟(双鸡)或戴花冠、花蔓,双手外撇或上举,或双手抓鸟(双鸡),或一手抓鸡一手抓兔,或双手抓鱼,或双手举莲,双膝双鸡等;男性抓髻娃娃一般为圆头,或梳一长辫,或戴圆形的尖顶帽,双手外撇或上举。
抓髻娃娃形象中大部分伴随着动物的形象,以公鸡居多。中国古代民俗,鸡和金乌一样象征着太阳是阳性和生命的象征。也许是由于金鸡报晓,万物复苏,鬼怪横行的黑夜过去,新的生命开始了的缘故。黄河流域女子出嫁,在轿里都是抱一个公鸡,象征她的丈夫。山西蒲县霍锦氏大娘说:“男抓髻娃娃手举莲花、石榴等,不举鸡,女抓髻娃娃举鸡,多不举莲花。”
明清以后,由于双关语谐音在世俗文字游戏中的盛行,抓髻娃娃进一步世俗化,与中国封建社会广大劳苦百姓祈求生存带来吉祥的愿望结合起来,抓髻娃娃发展为“吉(鸡)庆,有余(鱼)”(胖男抓髻娃娃和鱼鸡的结合),“连(莲)年有余(鱼)”、“连(莲)生贵子”(胖男抓髻娃娃和莲鱼的组合)。在进一步的世俗化的同时由于中国农村的封建迷信的存在,使原始形态的“抓髻娃娃”的图腾形象在巫术艺术中遗存。新中国的成立后,由
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中国农民以主人翁的姿态走向现代,使得几千年来作为生命和繁衍之神的抓髻娃娃随之变化,传统的抓髻娃娃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产生了“抓髻娃娃养鸡”、“抓髻娃娃养兔”等新形象。反映现代化建设中的农村新气象产生了原始观念和现代生活结合的民间艺术。
传统的抓髻娃娃从其本身的作用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于辟邪消灾,二类是用于祈福纳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