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 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苏轼,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 请求外任。元封二年, 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 因此入狱, 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 写此诗时年 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 与弟弟分别达七年之久,无缘相见,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写下此词。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共同鉴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 1 、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 、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难点: 1 、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 2 、借助想象感悟意境。四、设计思路 1.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预习、查询。 2. 让音乐绘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3. 朗读。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 4. 学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勤于思考,自主鉴赏。教学方案一、激情导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 大自然的万物在作家笔下都是一首浪漫的歌、一首美丽的诗。团圆之中秋佳节、浩瀚深蓝天空中那轮明月本就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赏月玩月便成了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有诗道: 明月四时有, 何时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苏轼的怀秋思绪吧。 1. 自由朗读,要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 齐读体会情感。 3. 配和读男生读上阙,女生读下阙。(先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看法。) 思考探究 1 、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2 、开头两句有何意蕴? 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只是赞美月夜吗?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 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如何理解? 6、苏轼原在朝廷做官, 由于党派相争受到排挤, 背贬为地方官, 加上与其弟分别六年之久, 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 7 、作者多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他的思想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标志苏轼思想起伏变化的关键词有那些? 老师小结: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