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安全系统工程
过程装备与安全工程系 李眉眉
2008年9月
教材
安 全 系 统 工 程
张景林 崔国璋 主编
法(FTA)和故障类型影响分析法(FMEA)等。
3.从60年代中期开始,引用系统工程计划的方法,对系统开发的各阶段,如计划编制、开发研究、制造标准、操作程序等进行安全评价。
4.70年代以后是安全管理和工程广泛使用系统工程方法,形成了安全系统工程学科。
安全系统工程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美英等工业发达的国家;
于1962年美国空军提出“弹道导弹系统安全工程”,制定了“武器系统安全标准”。1963年提出“系统安全程序”;
1964年美国道化学公司发表了化工厂“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英国帝国化学公司在次基础上开发了蒙德评价法;
在我国,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
安全系统工程的应用特点
系统性
预测性
层序性
择优性
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性
第二章 系统安全分析
概述
安全检查及安全检查表
预先危险性分析
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
危险性和可操作性研究
事件树分析
概述
系统安全分析是为了保证系统安全运行,查明系统中的危险、有害因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消除系统故障或事故。
系统安全分析的内容
系统安全分析的具体目的
危险、有害因素及辨识
系统安全分析的方法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的选择
系统安全分析的内容
对可能出现的初始的、诱发的及直接引起事故的各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调查分析;
对与系统有关的环境、设备、人员及因素调查分析;
对能利用适当的设备、规程、工艺或材料控制或根除某种特殊危险因素的措施进行分析;
对控制措施及实施的最好方法调查分析;
对不能根除的危险因素失去或减少控制可能出现的后果调查分析;
失控时为防止伤害和损害的安全防护措施调查分析。
系统安全分析的具体目的
对系统中所有危险源,查明并列出清单;
掌握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事故,列出潜在事故隐患清单;
列出降低危险性的措施和需要深入研究部位的清单;
将所有危险源按危险大小排序;
为定量的危险性评价提供数据。
危险因素: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危害辨识的主要内容
危害辨识的原则
危害辨识的方法
重大危险源及其辨识
危险、有害因素及辨识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分类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
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5类)防护缺陷等
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自燃有毒性
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致害动植物
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6类)禁忌作业
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4类)指挥失误等
其他危险有害因素(4类)
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6441-1986)分为20类,如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放炮、火药爆炸、化学性爆炸、物理性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其他危害因素。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危害辨识的内容
厂址—工程地质、地形、水文气象、消防;
总平面布置—功能分区、防火间距、道路
运输线路及码头—危险品装卸区
建(构)筑物—结构、防火防爆、采光
生产工艺过程—湿度、压力、速度
生产设备装置、化工设备装置
机械设备—运动零部件、操作条件
电气设备—触电、火灾、爆炸、静电、雷电
危险性较大设备、有害作业部位、管理设施等
危害辨识的原则
科学性—科学的安全理论作指导
系统性—子系统之间的相关和约束关系
全面性—正常生产运转、开车、停车、检修等
预测性—分析触发事件
危害辨识的方法
直观经验法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重大危险源及其辨识
重大危险源:指长期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重大危险源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储存区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的危险等级分为四级。
参照«重大危险源识别» (GB18218-2000)进行辨识。
系统安全分析的方法
安全检查表法(Safety Checklist)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
危险性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
事件树分析(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