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课题认识米计划课时数课时设计者审核者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比划等学习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 1米的实际长度, 能比划、说明 1 米的大概长度; 知道 1米=100 厘米; 能用米作单位估计一些简单物体的长度, 学会用米作单位的测量方法, 能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2. 使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测量等数学活动,体会认识“米”的必要性, 形成 1 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 在估计长度的活动中, 发展初步的估计意识。 3. 使学生积极参加观察、测量等活动, 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 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 感受人体上有一些可以使用的“尺”,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及1 米=100 厘米。教学重难点建立 1 米的实际长度表象。教学准备课件第课时授课日期总课时数第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考、添改一、复习导入,激发需求 1. 复习长度单位“厘米”谈话:同学们, 再我们的身上藏着好多神奇的身体“尺”呢!瞧, 这是小明的身体“尺”( 出示图片)。他食指的宽大约是多少?他手掌的宽、一拃的长大约又是多少呢? 小结:从图上看,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长度时, 把物体一端对准 0 刻度线, 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2. 激发需求, 引入长度单位“米”新课标第一网引导: 现在我们找到了1 厘米、 7 厘米和 12 厘米的身体“尺”。像量这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那老师想知道黑板的长是多少, 你会用这把学生尺来量一量吗?现在请你拿学生尺, 同桌交流。【教学调整】 2 老师拿另一把尺, 比一比, 看谁量得又快又准。谁愿意和我比? 启发: 我让你们先量了,你们怎么还没量完, 比我慢啊?大家注意老师刚才用了个什么长度单位吗? 引入:是啊, 学生尺太短了, 厘米这个单位太小, 用它老量黑板的长度很慢, 要数出多少厘米挺不方便的。看来, 量像黑板这样比较长的物体, 我们就需要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米”。今天我们来认识“米”。二、多种活动认识“米” 1. 激发动机提问:关于“米”你们想知道什么? 激发:小朋友想了解的真多。那么 1 米有多长呢?它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厘米有什么关系呢?希望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找到答案。下面我们先来认识1米。 2. 认识“1米”。(1) 观察米尺。引导: 在同学们桌上有一把尺, 叫作米尺, 请大家自己观察, 你在米尺上看到了什么? 提问:米尺上这些数是从几到几呢? 说明:再米尺上,有刻度线和对应的 0到 100 这些数。通常,我们把 0 刻度线作为起点,从 0 刻度线到 100 刻度线之间的长就是 1 米。引导: 在你的米尺上指一指, 说一说从哪儿到哪儿的长度是 1米, 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交流: 谁来指一指, 说一说。说明: 从刚才观察中看到, 这跟米尺的长就是 1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长度,通常用米作单位。请同学们看一看米尺, 具体看看 1米有多长,闭上眼想出 1 米的长度,把它牢牢记在心里。(2 )感知、认识 1 米长度。①剪出 1 米彩带。操作:刚才我们借助米尺,知道了 1 米有多长。下面我们还是利用米尺,来剪出 1条1 米长的彩带。请同桌小朋友一个将彩带的一端对准米尺 0 刻度线按住,另一个同学拉直彩带对准米尺另一端 100 刻度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