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运城学院教案
生命科学系(部)
2014--2015 学年 第 一 学期
教 研 室 名 称 园林
课 程 名 称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
课 程 代,魏斯曼是完全接受并继承了。基于魏斯曼种质连续理论的进化学说完全否定了获得性状遗传的存在,不妥协地强调自然选择,从而被称为新达尔文主义。可以说,魏斯曼是19世纪中在达尔文之后对进化论贡献最大的人。
真正有分析地研究生物的遗传变异是从孟德尔开始的。在孟德尔之前,对于遗传的认识是一种混合的遗传概念,好像白水加墨水,如至今仍然称为“混血儿”就是一个例证。我们把遗传学的发展历史高度概括为以下3个阶段:
奥地利人孟德尔(1822—1884)是一名修道士,孟德尔从1856年开始,经过8年的专心研究,写成一篇题为《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然而,孟德尔为遗传学奠定了基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竟被当时人们所忽视和遗忘,被埋没达35年之久。1900年对孟德尔盖棺后成名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年,有三人几乎同时重新作出了孟德尔那样的发现。第一个是德弗里斯,他于1900年3月26日发表了同孟德尔的发现相同的论文;第二个人是科仑斯,收到他论文的时间是1900年4月24日;第三个人是丘歇马克,收到他论文的时间为1900年6月20日。也就是在这一年里,他们也都发现了孟德尔的论文。这时,他们才清楚,原来自己的工作,早在35年前就由孟德尔做过了。因此,1900年被认为是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的一年。这一阶段的工作意义在于用实验证明了亲代传给子代的不是现成的性状本身,而是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推翻了混合遗传的观念,建立了颗粒遗传的观点。
(经典遗传学)
1903年首先发现了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孟德尔所假设的遗传因子的行为的一致性,从而提出染色体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并且认为生物个体的性状远远超过其染色体的数量,因此提出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1909年丹麦的科学家约翰逊(Johanssen)创用了基因(gene)一词,代替了遗传因子,同一时期贝特升在豌豆的杂交实验中,美国的摩尔根在果蝇的遗传研究中,都发现了连锁遗传的现象。这一阶段的重要意义在于把遗传学的研究与细胞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创立了染色体遗传理论,确立了基因作为功能单位、交换单位和突变单位三位一体的概念。
(分子遗传学)
1944年,美国学者埃弗里等首先在肺炎双球菌中证实了转化因子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从而阐明了遗传的物质基础。1953年,美国分子遗传学家沃森和英国分子生物学家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结构的双螺旋模型,这一发现常被认为是分子遗传学的真正开端。按照一个基因一种酶假设,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中心问题是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排列顺序的信息究竟以什么形式储存在DNA分子结构中,这些信息又通过什么过程从DNA向蛋白质分子转移。前一问题是遗传密码问题,后一问题是蛋白质生物合成问题,这又涉及转录和翻译、信使核糖核酸(mRNA)、转移核糖核酸(tRNA)和核糖体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这些分子遗传学的基本概念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已进入人工合成基因的时代,开始了基因工程这一新领域。1977年人
工合成人下丘脑激素抑制因子,42对碱基14个氨基酸的一个多肽,合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100g细菌内产生35mg产品,相当于50万只绵羊中的提取量。目前,基因工程的研究已经广泛地开展在农业、工业、医学以及环保等方面。2001年1月6日美国、英国等6国科学家合作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工作,基本上测定了人类基因组上的碱基序列,中国科学家承担了1%(3千万对),模式植物(拟南芥)基因组图也绘制成功。
3园林植物育种学的任务及作用
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育种规律,充分发掘和利用自然界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创造出具有适应各种绿化功能要求的、并具有丰富观赏价值和经济用途的园林植物新品种、新类型。
园林植物在园林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提高,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对园林植物的品种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花卉消费额以年均16%的速度在递增,一向落后的花卉业亦伴随着迅猛崛起,成为农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人们不仅需要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来发挥美化环境的作用,更要求它们在改善环境与保护环境以及建立新的生态平衡方面作出贡献,还希望它们在绿化环境和美化环境的同时生产一些经济副产品。这就要求园林植物要有足够多的种类,以满足不同目的的需求。
园林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