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感悟心灵的妙音论文:走进诗境感悟心灵的妙音.docx

格式:docx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感悟心灵的妙音论文:走进诗境感悟心灵的妙音.docx

上传人:guoxiachuanyue013 2022/6/14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感悟心灵的妙音论文:走进诗境感悟心灵的妙音.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感悟心灵的妙音论文:走进诗境感悟心灵的妙音
诗歌,是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形式,既具有反在巨大的时空差异,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与作品所蕴涵的意境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必须搭桥铺路,向他们介绍相关的背景,使学生拨开缭绕心头的层层迷雾,走进诗人所生活的时代和具体的环境之中,展开想象,设身处地地体验诗人的心境,消除时代的隔膜,与诗人同欢悦、共悲苦,并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使情感得以交融,从而准确地理解诗
歌的意蕴情感。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
通过朗读想象,就能够抓住“明月”这一特定意象,体会到月下怀人的思念之情。
但就全词的意蕴而言,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倘若要深入下去,体会到词人那寄寓在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旷达,真正理解作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诚挚祝愿,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与当时的心境。于是,在学生犯难之际,笔者趁机介绍了写作此词的背景:本篇为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超然台饮酒赏月时所作。从熙宁四年(1071)到写本篇止,作者外任整整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五年未见。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五年不得相见,本篇正是表现这种手足的相念之情。在抒写手足情深的同时,词人不能不想到,兄弟二人都是由于与变法派相左而出为地方官,并倍受冷遇的,不能不想到仕途险恶。所以“大醉”遣怀,表现出世与入世,隐退与仕进的矛盾心情。由于学生了解了作者的这一坎坷经历,对“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以奇幻的想象所创造的空灵蕴藉境界的体悟,难度就大大减小了。通过点拨,学生大都感悟到这一境界:极虚极活,若远若近,神余言外,寄意深远而幽隐,折射出他虽遭受挫折,仍存忠爱之心,却也透露出他内心的空虚和痛苦。“又恐”二字说明苏轼仍未能离开人间,表现出苏轼脱俗超尘的清逸品质。即景想象中,有所企盼又万分无奈,欲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内心矛盾。至此,学生的心灵与诗人的心灵息息相通,真正走进了诗人彼时的心境。
二、捕捉“诗眼”,体悟诗歌情感
清代文学评论家李调元在《赋话》中说:“诗家以炼字为主,句中有眼,则字字轩豁呈露矣。”所谓“诗眼”,就是指一句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或者一首诗中最能概括全诗要义的一个词句,它是揭示诗歌内蕴的关键所在,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如崔颢的《黄鹤楼》,这首诗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联都写了一个“空”。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抓住它引导学生体味:首联所叹之“楼空”、颔联所写之“天空”、颈联所绘之“洲空”、尾联所愁之“家空”,进而触摸到作者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
又如,教学杜甫的《石壕吏》时,可提问:这首诗揭示全篇的关键句是哪两句?学生通过一番思考、讨论,明确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接着抓住这个诗眼,引导学生思考妇“啼苦”什么和吏怎样“呼怒”?让学生阅读
“妇致词”部分,披文入情,读出妇的“啼苦”: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妇夜往;读出了“妇”一家惨苦的境地,读出了民不聊生,读出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学生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妇致词”都是“吏”逼出来的,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