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诵读和语感 诵读 语感
摘 要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培养语感能力的核心是诵读。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通过诵读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又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主线途径。
诵读和语感 诵读 语感
摘 要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培养语感能力的核心是诵读。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通过诵读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又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主线途径。
核心词诵读 语感 语文素养
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字具有外形美观、语音动听、语意体现力强的特点,如果要完全体会汉语之美,不仅要理解其意义并且要观其外形、读其语音。鲁迅说过:“诵习一字,当识其音形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然后自文字到文章,意美感心,音美感耳,形美感目。”这三识、三美、三感为我们学习语文提供了措施。事实上学习语文时人们往往注重目识其形、心通其义,即阅读,却忽视了耳闻其音,即忽视了诵读。其实诵读是学忆、促成背诵、丰富词语,培养语感,要增进理解、表达、鉴赏、写作等多种能力的提高,其中诵读是基本,语感是核心,这是语文学习的必须途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觉得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所谓语感是一种感悟,是由感受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结识过程,是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感知,形成一种特有的、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它又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通过长期规范的语言诵读和阅读逐渐养成的迅速感受语言文字、整体做出鉴定的感知领悟能力,是一种从表面感知到深层感悟、意会的能力,这事实上就是一种更高层次更深意义上的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不仅提出了语感,并且也为语感的培养找到了最可行的措施,她觉得语文学习不应只用心和眼来学,须在心和眼之外,加上口和耳才好。训练语感最基本且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诵读。古人早已发现了诵读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对诵读的重要性是这样阐释的:三分诗,七分读。长期投身于音韵起伏的吟诵中,不由你找不到感觉。古人为什么把学习称为“读”书而非“学”书呢?就是由于她们明了“读”的重要性!她们虽不知何为语感,但其已于无意中进行了语感训练。朱熹曾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耳。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对于文章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揣摩,便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
朱自清觉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她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能力,得从对的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教师、学生反复诵读,有时还得成诵。”
北大九十周年校庆时,冯至写了一篇纪念文章,里面回忆鲁迅当年授学时的情景:鲁迅讲到莫泊桑的《项链》时,她用沉重的声调读故事里的重要段落,不加任何评语,全班学生屏息无声,等读到那条失去的项链是假的时,我仿佛在阴云密布的沉寂中忽然听到一声惊雷!
令人深思的是,为什么对一篇世界名著,不加任何解释,只是诵读,就会那么强烈震动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