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护理职业防护演示文稿
第一页,共三十一页。
优选护理职业防护
第二页,共三十一页。
学习目的
认识到护理职业的职业危害
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
护理人员能够针对各种职业危害采取防护措施,避免职业暴露,保障自己的时注射乙肝疫苗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
⑤被HI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必须立即报告医务科和院感科进行登记填表。同时在刺伤后24小时内抽血查HIV抗体,定期做血清学监测,于刺伤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监测HIV抗体。
第十六页,共三十一页。
接触化学消毒剂的防护措施
使用戊二醛时,容器要加盖,室内要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工作人员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不慎将消毒剂溅到皮肤或眼睛里应立即用水冲洗干净。
用甲醛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应禁止人员进入,关好门窗,消毒后必须开窗通风2小时,夹取消毒物品时也应做好个人防护。
第十七页,共三十一页。
接触感染血液后该做什么?
1、即时处理:
用清水冲洗被血溅的口、鼻腔、皮肤;
用生理盐水或者其他消毒冲洗液冲洗被血溅到的皮肤或粘膜;
工作服或各种私有物品染上病人血液或体液时,应及时用3%过氧化氢溶液消毒并除去血渍。
第十八页,共三十一页。
接触感染血液后该做什么?
2、 ①向有关部门(职业健康、感染控制)报告被刺、被割或接触到血液的事件。
②与提供补救治疗的医务人员讨论你被感染的可能性。
③做好跟踪复查及治疗。
3、废弃物处理
将垃圾、污物、组织和敷料等放入双层抓不破的袋子。并将袋口封好。
污染被服处理:污染被服在送去洗衣房之前应在双层的被服袋中。
体液或血液溢溅处理,当发生体液或血液溢溅时,用消毒液,如1:1000漂白水洒在溢溅液体上。15分钟后再戴手套擦净。
第十九页,共三十一页。
接触细胞毒性药物的防护措施
接触大剂量抗癌药时,严格遵守接触抗癌药物操作规程:
配药前洗手,穿隔离衣、裤、戴口罩、帽子;
戴聚乙烯手套后再戴一副乳胶手套,操作中一旦手套破损应立即
更换;割安剖前应轻弹其颈部。使附着的药物降至瓶底,打开安
培时应垫以纱布,以防划破手套 。
配药
瓶装药物抽取药液时,在瓶内进行排气和排液后再拔针,不使药液排于
空气中。使用针腔较大的针头,以防注射器内压力过大,使药液外溢;
在完成全部药物配备后,需用75%酒精擦拭操作柜内部和操作台表面;
备药后所用一切污染物应放于污物专用袋集中封闭处理;
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用肥皂及流动水彻底洗手。
第二十页,共三十一页。
接触细胞毒性药物的防护措施
静脉给药
静脉给药时护士应做好个人防护并戴手套;静脉滴注药液时,最好
采用密闭式静脉输液法,注射溶液以塑料袋包装为宜;操作完毕,
脱掉手套后用肥皂流动水彻底洗手,污染后注射器及针头应完整处
理放入专用袋中,以免拔下针头药液撒漏造成污染
紧急处理措施
细胞毒性药物外溅后,应立即标明污染范围,避免其他人员接触;
在操作过程中如不慎药液溅到皮肤上或眼睛内,立即用大量清水或
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必要时按化疗药外漏处理。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一页。
标准预防
实施标准预防原则
定义: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具有传染性,医务人员在接触上述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同时,还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空气、飞沫、接触隔离措施。
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一页。
标准预防原则
标准预防基本特点:
强调双向防护,即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病人;
即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一页。
标准预防原则
标准预防操作原则: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防渗透性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戴手套操作过程中,要避免已经污染的手套触摸清洁区域或物品。
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一页。
标准预防原则
标准预防操作原则: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划伤。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第二十五页,共三十一页。
护士在高危环境下的自我防护
1、护理人员对接触性细菌传染疾病的防护:洗手和手消毒是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