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古诗词中月的妙用.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诗词中月的妙用.doc

上传人:平儿 2022/6/15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诗词中月的妙用.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诗词中月的妙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摘要】古代诗词中,月作为特有的意象,它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感的寄寓和沐浴,是生命时间飞逝,是美好事物的寄托和展望。因此,“咏月”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将一生的才华与情感寄托皎洁当空的月色,写出了自己的理想、思念、爱的许多名垂千古佳句名作。《把酒问月》中以“今人不识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来表现明月长存,人生如寄,时光似流水的感慨。不仅李白如此,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无情。南唐后主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水中,可见诗人词人借月抒怀,寄托愁思于这意蕴丰富的月中。
古诗人将月入诗,绝非偶然,是有其深厚渊源的。他们在创作上继承了前代诗歌的丰富遗产,受屈原和《诗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创作方法上,有继承了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也有继承现实主义手法。屈原的《天问》,文中对自然、社会的现象和事物发生疑问,古往今来的问题,保存了不少的神话和古史材料,而且通篇用诘问语气。由此看来诗人将月入诗,并对月猜想,向月发问,无疑受了诗人屈原的浪漫诗风的启发和影响。如李白《把酒问月》中的“今人不识古明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由月想到古人,由古人折射现实。丰富的想象,把时空和人事勾连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浑然一体。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牵动诗人创作灵感,将其引入诗文中,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也给诗披上神秘的面纱。李白咏月诗《古朗月行》中的诗句“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圆,白兔捣成药,问言与谁餐?”此四句诗引用古代神话中“嫦娥奔月”的故事,传说嫦娥偷食了后羿在西王母那里求得的不死之药,便成仙奔月,成了月精。传说月中还有仙树桂树,能看见仙人的两脚,还有白兔在捣药,这免不了要引起天真好奇儿童的疑问――白兔捣成药后给谁服用呢?这一传说在李白的另一首持《把酒问月》里,也加以引用,其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这一神话传说引用,既增强诗人的神秘色彩,也增加诗人的艺术魅力。苏轼的《水调歌头》写道:“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诗人面对茫茫青天上的明月,自己想乘风归去月宫。只恐琼楼玉宇,广寒宫里太孤独寂寞,太清静了。然而,嫦娥年年岁岁在广寒宫里,“高处不胜寒”多么凄凉孤独,又有谁与之为伴呢?这些诗中引用同一神话,用意是有差别的。有儿童的心理来写对月的猜想,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瑰丽神奇的意蕴。也有表面写广寒宫里嫦娥的孤独与凄凉,无人为伴的处境,实际上也有自比,抒发诗人李白,词人苏轼自己空有满腹诗文,却不得重用,排挤被贬的孤独与无奈忧伤之情。
古诗中的咏月诗,表义上是歌咏明月,其实有深层寄托之意,这同诗人们仕途经历,离乡背井和浪迹天涯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诗人李白来说,天宝年间,唐玄宗招李白入长安。诗人满心欢喜,写诗一首道:“仰天长笑出门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