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山远:“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2012年01月13日 07:58:16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4版
或许,正是在一个社会变化强烈、心理难以平静的年代,“家”对中国人有特殊的含义:家意味着温暖、安全、团聚,家里有慈母严父、贤妻骄子、亲物了。耐人寻味的是,这是两个不同的回家方向。
就在三十多年前,每逢春节,中国的大地同样人潮涌动,那是知青回城过年。在持续多年的知青回忆中,春节回家过年一直是个重点,有人写道:“从下乡第一年开始,每逢春节将至,成为回城探亲的知青最兴奋的大事。乘火车回家,就好像当年大串联。满车厢向各大城市方向都是知青。从而衍生了知青在回城探亲路上一个一个令人心酸、令人同情、令人感激的故事。”
在知青回城过年的年代,没有高铁,没有高速公路,飞机更不是寻常人能够坐得上的,挤绿皮火车回城,成为那一代人至今难以磨灭的记忆。笔者曾读过一名重庆知青写的回家故事:“由于火车线路长且站点上下客多,如此一来就给我们当时身无半文钱的知青们逃票省路费钱带来不少机会,逃票方式也多种多样,五花八门。有好手好脚缚带缠绕着装伤者的,有买短坐长的或买站台票爬列车的等等,但我逃票似乎更有心得或运气更好。那时我外貌比一般男知青显得清秀、斯文些,而且坐火车时决不背知青常见的绿挎包和头带知青标志的绿军帽,因为知青逃票习已成风,属铁路人员重点巡查对象,和我一同走的知青很容易就被查票人员捉到罚款补票,我却能无数次溜之大吉,成漏网之鱼。当我进入列车厢后就单独混进普通乘客之中坐下,票查来时我就忙着和老人摆龙门阵或顺手抱个小孩在身上,此时情景查票人员往往放松了警惕,得以蒙混过关。可叹和我同行知青们三五一伙呆在一起,有经验的查票人员进入车厢就一目了然,纳入视线,补票罚款无一脱逃啦
……”
今天,从大城市回乡过年的人们,大包小包背的是大城市里买的年货,而三十多年前,物质匮乏,回家过年的知青,都会收到家里寄来的钱,在农村置办年货,然后回家过年,这一幕无疑铭刻在中忆中:一群蓬头垢面的年轻人,带着聒噪的活鸡活鸭,在缓慢而肮脏的火车上,高谈阔论,列车的终点,是他们在城里的家。
古人的回家路——“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因为春节而出现的一年一度的春运,当然是中国现代交通大发展之后的事了,很少想象,当年从京城回家省亲要花一两个月的古人,也会投入到春节的洪流当中。
跟今天相比,古人人身相当不自由,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基本被束缚在土地上——只有在乱世沦为流民后,他们才成为可怕的四处奔袭的洪流——能够形成人流的,基本上是读书追求功名之人,那时没有大学扩招,读书人考上进士,才有进京的资格。更大多数人,恪守“父母在不远游”之理念,在本乡本土老死一生。
古代路况不好,读书人进京赶考,往往要走半年时间,哪像今天从地球一端到另一端,也就飞十几个小时而已。古人上路,或行船,或坐轿,或骑马,那绝对是“慢生活”。古代不少人因为经济情况,骑不起马,更多是骑驴。驴子跟马相比,个头小、力气弱、脚步慢,当然也要便宜得多,古代读书人还给驴子取了外号,叫“蹇卫”。宋朝岳飞的后代岳珂在《桯史》卷五《大小寒》篇录旅馆壁上诗一首,作者为进京赶考的学子,其首句为“蹇卫冲风怯晓寒”,这人一路上骑的就是驴。不仅这个人,进京赶考的读书人,陆路上行走所骑行的,大都是驴,这在各种古人小说中几乎是随处可见。
在京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