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 24 小学二年级古诗共计 8 篇,上册 4 篇,下册 4 篇。上册:《赠刘景文》《山行》《回乡偶书》《赠汪伦》《赠刘景文》《赠刘景文》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解说】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 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 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色是在秋末冬初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解说】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苏轼的《赠刘景文》, 是在元祐五年(1090) 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 所咏却是深秋景物, 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实际上, 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 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 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 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山行》《山行》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其全文诗词如下: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译文】深秋时节,山上蜿蜒的小路曲径通幽。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车来, 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 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鉴赏】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 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 前三句是宾, 第四句是主, 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 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回乡偶书》《回乡偶书》作者是唐代文学家贺知章。其全文诗词如下: 2 / 24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我在年少时外出, 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我口音虽未改变, 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鉴赏】此诗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 风华正茂; 今日返归, 鬓毛疏落, 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 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 cu ī催, 疏落之意)”顶承上句, 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 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 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 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 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 了无痕迹: 虽写哀情, 却借欢乐场面表现; 虽为写己, 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 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 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赠汪伦》《赠汪伦》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其全文诗词如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鉴赏】公元 755 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