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在田间地头做好德育文章
徐光明 吕江虹 曾金 萍乡市农村学校开辟劳动实践基地的做法推广至今已有三年多了,硕果累累。近日,记者一行前往采访,旧地重游,适逢安源区联星学校寄宿生的午餐时间,看到他们个个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很是欣慰乡市芦溪县10多个村级小学中,人数最少的学校只有100多个学生,校内空余地不多,当地教育部门为此争取了到当地县、乡镇政府和土地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保、借、租、用等方式逐步落实了土地问题。如今,全县已有劳动实践场所375亩,大部分寄宿制学校都建有蔬菜基地。
萍乡市教育局勤工俭学办公室负责人刘庆东告诉记者,让每个县区建设两三个示范性劳动实践基地,不仅能够让寄宿学生吃上自己栽种的放心菜,还可以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他还介绍道,湘东区寄宿制初级中学的在校寄宿生较多,全区几所学校的劳动基地搞得如火如荼,蔬菜供应食堂,师生分享劳动成果,“幸福指数”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在经济相对贫困的莲花县,当地教育局在有限的经费中拨付资金给学校建设劳动基地。上栗县还发挥示范性基地的榜样作用,如今不少学校纷纷效仿,基地数量不断攀升。
小小菜园里有着大学问。在课堂上,教师以“同学们家里的菜篮子里一般是什么菜”导入话题,为学生分别讲述各种蔬菜的分类及营养成分,讲解蔬菜的栽培技术,整地作畦、施基肥、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等一步步环节。原本很多学生分不清小白菜和大白菜,也不知道如何区分韭菜和葱,通过劳动实践和学习,这些疑问也都随之化解。
实际上,很多农村孩子尽管生在农村,但学前对农业知识一窍不通,不知道它是如何生长、开花、结果,更不知道它是如何种植的。对此,各个学校编撰印制了校本教材,高坑镇中心小学的《劳动与技能》、芦溪县银河镇中心小学的《在劳动中成长》以及联星学校的《建设我们的红壤土菜园》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清楚罗列出了数十种蔬菜的具体栽种方法。学到科学种菜的学生,回家后还给种菜的父母当起了“小老师”。
学校除了对劳动基地分班划块,还定期定时组织学生栽培、浇水、施肥、锄草、整地。在安源区联星学校七年级的菜地里,菜地负责学生卢鑫介绍说:“我们七年级菜地里种了大头芥菜、卷心菜、球茎甘蓝、白菜、萝卜、雪里蕻等十多种,品种很丰富,营养价值也非常高。”
吃上新鲜的蔬菜,原本只是摆在寄宿生“餐桌上的问题”,但是,萍乡市却将寄宿生的吃菜问题“摆上议事桌面”,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寄宿生的“吃蔬菜难”问题,而且通过实践基地的建立,锻炼了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增广了学生的知识面。
以劳动教育促德育
“2011年11月9日,星期三,晴。今天劳动我出了一身汗,我更加明白《悯农》诗句的真实内涵,以后我一定会珍惜粮食,不再像以前那样浪费粮食了。”这是芦溪县芦溪镇东阳小学吴群瑶的劳动观察日记,在她同班同学的日记里,也同样记载着劳动的艰辛和对劳动的深刻体会。在这些学生中,有的是第一次劳动,有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则很少劳动,他们之前只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如今,在劳动实践基地的劳动让他们懂得了劳动的艰辛,而这种校园里的“开心农场”也大大提高了孩子们参加劳动的兴趣。
不论是农村孩子还是城市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干活,结果导致许多学生劳动意识不强,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技能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