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空间与图形教材分析.doc

格式:doc   大小:53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空间与图形教材分析.doc

上传人:df158687 2017/5/12 文件大小:5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空间与图形教材分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13 年新版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二)》俞倩本单元在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的基础上编排。那时,学生直观认识四个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现在要直观认识四个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直观认识是对图形的整体性认识, 是以感知( 尤其是观察与操作) 为主的认识。直观认识的结果是在头脑里形成图形的表象, 以此作为记忆图形、识别图形、区别图形的主要依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学生整体感知每种平面图形的形状,形成初步的表象; 能依据表象识别各种图形, 在常用的物品表面找到这些形状的面, 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能用简单的方法做(画) 出这些图形,能对这些图形进行拼、折等变换活动。把这四种图形作为教学内容, 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这些图形比较常见、比较简单, 适合儿童认识。二是这些图形是几何里的基本图形, 后面还有很多这些图形的学****内容要安排, 提前作些铺垫或准备有好处。三是有些学具就是这些形状的, 学生初步认识图形, 也方便了操作活动的进行。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与“形”的联系和区别。“形”作为“体”的某个面的形状, 既离不开“体”, 又不同于“体”。儿童要感受到这些关系和区别,确实很难,他们把长方形说成长方体,不只是一般的口误, 深层次的原因是“形”与“体”的混淆。教学既不能淡化“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 也不能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认识要求,实事求是地把握住教学的“程度”十分重要。 1. 儿童建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教材设计的过程是: 选择积木画图形→在积木的其他面上寻找同样的图形→出示标准的几何图形并给出图形名称→在身边的物体上找出图形的实例。这个过程从具体到抽象, 再回归具体, 符合儿童形成图形表象的一般规律, 其中前三步安排在例题里进行, 最后一步在“想想做做”里进行。(1 )选择积木画图形。例题从玩积木开始,让学生仿照着教科书的图示, 每人选择一块积木, 摁在纸上, 沿着底面的边, 画出一个图形, 把积木某个面的形状留在纸上, 并把学****兴趣集中到画出的图形上。设计这种方式呈现平面图形有两个好处: 一是能够得到比较标准的图形。积木是比较规则的形体,借助积木画出的图形也比较规范。让学生接触规范的图形十分重要,标准的形体才能形成正确的表象。二是操作方便,内含的数学内容丰富。学生只要把积木摁在纸上,沿着底面的边就能画出图形。在画图活动中不仅能产生兴趣, 而且初步感受了“面”与“体”的联系与区别。教学时, 应要求学生认真地画图形, 沿着积木的边把图形的边画直, 图形的顶点处不要断开。还应要求学生看看积木的那个面, 看看纸上画出的图形, 体会图形是从积木上“分离”出来的, 表示积木的那个面的形状。如果要求儿童用语言表述“形”与“体”的关系和区别, 是很难做到的。让他们看看、比比, 体会这些联系和区别是能够的。(2 )在积木的其他面上寻找同样的图形。图形的表象是许许多多同类图形形状的概括, 需要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形成。学生每人用积木只画出一个图形, 对图形的感受还不够充分。上面进行的画图形活动, 只是利用了积木的一个面。在长方体积木上还有其他长方形的面, 正方体积木上的每一个面都是正方形, 三棱柱的两个底面都是三角形, 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形。所以, 在积木上还能找到与所画图形相同的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