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8地质说明书.doc

格式:doc   大小:133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8地质说明书.doc

上传人:ranfand 2017/5/12 文件大小:1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8地质说明书.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威远县东风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东风煤矿) 地质说明书第一章概况井田一、交通位置本井田位于四川省东部威远县城北西305度方向直线距离3 2公里的威远县两河镇相河村一社境内。新主井口坐标:X= ,Y= ,H= ;回风斜井井口坐标: X= ,Y=3 ,H= M。工业广场至威远县越溪镇公路里程12公里,至仁寿县汪洋镇公路里程34公里,至威远县城公路里程59公里。交通较为方便。二、井田范围该矿开采的大白炭煤层, 矿区范围由1~8号拐点圈定, 南北倾斜宽约900 m ,东西走向长约2500 m 左右,开采标高为+ 48 0 m ~535 m, 井田范围拐点坐标表点号坐标 XY 13286850 35443490 23286850 35444910 33288200 35446290 43289080 35446050 53287780 35444870 63287900 35444730 73287550 35444340 83287300 35443370 面积 2 开采标高 480 m~535 m 由于本矿为现有生产矿井, 且井田西部已经大面积开采. 矿井翼+ 480 m ~535 m 之间的大白炭煤层为本次改建工程开拓范围. 三、地形地貌及水系区内地形地貌可划分为两部分, 即低山与丘陵各占一半。北半部为荣(县)威(远) 穹隆低山, 海拔+ 500~ + 800M , 相对高差 150~300米,山形成圆弧状,起伏不大,但沟谷切割较深。南半部为丘陵,海拔+ 300~ + 400M。区内地貌类型属剥蚀缓丘谷地貌,地貌区划属盆中构造剥蚀山丘陵区矿区位于荣(县)威(远) 穹隆低山区, 地形起伏不大, 山形多呈圆弧状。东部多属方山台地。总体南东高北西低, 矿区范围内最高点海拔+ 774 . 8M ( 柜子岩), 最低点海拔+ 520M ( 原井口附近), 相对高差达250M , 沟谷多呈“V”型谷, 矿区范围内既有悬崖陡壁,又有宽缓沟谷平台。矿区内除一条常年性小溪沟外, 矿区地表常年水体主要是位于矿区东侧兰家湾的一个农用堰塘,无其它大的地表水体。四、水源矿井生活用水主要利用地下水和少量泉水, 生产用水水源取自流经矿区的小溪流, 其水量能满足矿井生产所需用水, 是理想的供水水源。五、矿区内小煤窑由于本井田煤层埋藏较浅, 开采比较方便, 在本井田内开采的小煤窑较为普遍, 这些小煤窑一般为斜井开拓, 开采深度不大. 由于本地区勘探程度较低,,矿井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相邻矿井采空区积水对矿井安全生产构成威胁, 在开采过程中一旦与其沟通,将造成突水、停产等事故。 2、争夺资源, 使采掘失调, 影响矿井均衡生产, 使矿井服务年限减少,造成大量无效进尺,带来经济损失。 3、采空区积聚的瓦斯一旦涌入邻近生产矿井, 往往造成瓦斯事故。为了避免和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设计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1、根据矿产资源法, 本着保护国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 对井田进行有计划的开采,合理布局。 2、结合乡镇煤矿的实际情况, 进行必要的、正规的改建工程设计,确保矿井生产安全,促进地方乡镇煤矿持续稳定地健康发展。第二章煤系地层、煤层、及其顶底板情况一、地层东风煤矿矿区及外围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侏罗系和三叠系以及第四系地层, 侏罗系主要出露于威远背斜两翼, 有新至老分别为蓬莱镇组( J3P )、遂宁组( J3S )、新田沟组( J2X )、自流井组(J 1-2Z ) 和珍珠冲组( J1Z )。三叠系主要出露于威远背斜腹地, 由老至新分别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T3X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T 2I ) 及下三叠统驾凌江组(T 1j) . 须家河组按其岩性组合特征可划分为六个岩性段,各组段划分及岩性组合特征参见区域地层简表。系统组(段) 代号厚度(米) 岩石类型第四系 Q 0~76 砂砾石、砂土、亚砂土第三系柳嘉组 E 1-2l >88 巨块状砂岩白垩系上统灌口组 k 2g 161~812 红色泥岩、砂岩不等厚互层下统夹关组 k 1j 148~654 砖红色巨块状长石砂岩天马山组 k 1t 291~405 红色泥岩、粉砂岩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 J 3p 0~668 杂色泥岩、粉砂岩遂宁组 J 3 sn 192~410 紫红色泥岩、粉砂岩中统沙溪庙组 J 2s 568~1569 杂色石英砂岩、泥岩新田沟组 J 2x 0~105 杂色石英砂岩、泥岩下统自流井组 J 1z 0~282 粉砂岩、泥岩夹灰岩珍珠冲组 J 1 zc 60~142 紫红色泥岩、粉砂岩三叠系上统须家河上段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