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荆轲刺秦王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477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荆轲刺秦王课件.ppt

上传人:xxj165868 2022/6/15 文件大小:47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荆轲刺秦王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燕策》
历史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燕策》
历史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课文分析:
一、本文结构:    
1、缘起。  
2、准备、诀别。       
3、刺秦。   4、结果
大军压境
计议行刺(1-2)
(1) 准备“信物”。(3-4) 
(2) 准备武器。(5)
(3) 配备助手。(6) (4) 怒叱太子。(7--8) 
(5) 易水悲歌。(9)
(1)、计见秦王。(10-11) 
(2)、勇刺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 、倚柱笑骂。(12-17)
壮志未酬(18)
第一部分重点字词
1、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4、诚能得樊将军首
5、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第二部分重点字词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2、顾计不知所出耳!
3、为之奈何
4、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5、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6、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7、拊心
8、函封之 9、忤视
第二部分重点字词
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2、今日往而不反者
3、请辞决矣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5、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6、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第三部分重点字词
1、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3、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4、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5、以次进
6、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第三部分重点字词
1、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2、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3、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4、秦王还柱而走
5、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6、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7、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8、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第三部分重点字词
1、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
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不怕牺牲,千载以下,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秦王:
贪婪,专横,凶暴,但又外强中干。秦是崇尚暴力的国家,长平之战,坑赵降卒四十万人。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还以“金千斤,邑万家”悬赏捉拿樊於期。何等刻毒。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多么贪婪。当荆轲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
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欲速则不达。
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不失为一个反抗***的英雄。
太子丹
樊於期
是荆轲的朋友。易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从他击筑的情调,可以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五年后,前二二二年,燕国为秦所灭。秦兼併天下之后,下令捉拿太子丹和荆轲的客人。高渐离逃到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给人家做傭工。一天听到堂上客人击筑,他在旁批评,主人命他击筑,才露出本相。秦始皇知道后,命人用马粪燻瞎他的眼睛,教他击筑给秦始皇听。高渐离把铅放在筑里,举筑击秦始皇,替燕国报仇,没有打中,被杀。这都反映了六国人民反抗***的要求。
“年十二***,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