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儿童缺铁性贫血
流行病学
对10 000名6岁以下较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进行监测研究, %~ %,~1岁为高发年龄组。
正常足月分娩<3个月小儿一般无缺铁现象,但早产儿及足月小样儿IDA患病率分儿童缺铁性贫血
流行病学
对10 000名6岁以下较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进行监测研究, %~ %,~1岁为高发年龄组。
正常足月分娩<3个月小儿一般无缺铁现象, % %。
妊娠早期贫血可引起胎儿先天畸形、脑积水、唇腭裂、心血管疾病等;妊娠晚期贫血则可造成胎儿神经系统发育障碍
临床表现(1)
1 一般表现 开始时常有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不爱活动,食欲减退,皮肤、黏膜变得苍白,以口唇、口腔黏膜、甲床和手掌最为明显。较大的儿童可自诉疲乏无力。
2 造血器官的表现 由于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和淋巴结常轻度肿大。年龄越小,贫血越重;病程越久,肝、脾肿大越明显,但很少超过中度肿大。
3 蓝巩膜 铁减少期及缺铁性贫血期巩膜可呈蓝色,巩膜呈蓝色是由于铁缺乏时干扰结缔组织合成,巩膜变薄所致。
临床表现(2)
、记忆、行为异常,与脑组织能量代谢障碍,脑组织中苯丙氨酸和儿茶酚胺代谢异常及中枢神经系统多巴受体功能有关。
通过测定6~32个月正常儿及IDA患儿听觉时发现IDA患儿脑干诱发电位(ABR) %。并认为IDA造成听觉系统周围损害,可能是因IDA造成耳蜗毛细胞损害影响听神经电位及后续各级神经元突触后电位而造成ABR异常。由此推论IDA主要影响脑干神经元放电同步化程度及起反应的神经元数量。
实验室检查 (1)
1 外周血象 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大小不等,小细胞居多,中央淡染区扩大,白细胞、血小板一般无改变。
2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该指标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变异的参数,以变异系数表示,它比血涂片上的红细胞形态变化更准确客观,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是早期缺铁的指征。
3 骨髓象 骨髓呈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粒细胞和巨核细胞一般无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 (2)
4 铁代谢检查 包括:
①血清铁蛋白测定;
②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测定;
③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3项指标;
④血清转铁蛋白受体
诊断
,故诊断较困难。
、寻找病因,如患儿有否偏食、较大儿童贫血要注意有无慢性失血和寄生虫病史。
,观察治疗反应。
治疗
包括饮食和药物治疗。
1 饮食治疗
人体内的铁主要来源于食物。
食品中含铁高的有黑木耳、海带和猪肝等;其次为肉类、豆类、蛋类等。
用铁锅煮饭、做菜也能得到相当数量的无机铁盐。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在胃蛋白酶和游离盐酸的作用下释放出来并变为游离的二价铁。
蔬菜、大米等植物中的铁吸收率仅1%左右,植物食品若与鱼肉或其他肉类同时摄入可使其中铁的吸收率增加,但牛奶、蛋等动物食品无这种作用。铁的吸收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以游离铁的形式和以血红素的形式吸收。
2 铁剂治疗(1)
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特效药,其种类很多,一般以口服无机铁盐为经济、方便和有效的方法。二价铁比三价铁容易吸收,故多采用二价铁。
2·1 口服常用铁剂 主要有:①硫酸亚铁(属二价铁),
②琥珀酸亚铁,
③右旋糖酐铁,为有机高价铁
疗效判断
一般服用铁剂12~24 h后,细胞内含铁的酶开始恢复,首先出现临床症状好转,烦躁等精神症状减轻,食欲增加。
36~48 h后,骨髓出现红细胞系统增生现象。
网织红细胞于用药48~96 h后开始上升, 4~11 d达高峰,此时血红蛋白迅速上升,一般于治疗3~4周后贫血被纠正。
心脏杂音于2~3周后减轻或消失,脾脏逐渐缩小。
用药1~3个月,储存铁达到正常值。
2 铁剂治疗(2)
2·2 注射用铁剂 少数口服上述铁剂出现明显胃肠道反应的患儿,可改用刺激性小的葡萄糖亚铁,或将上述铁剂减至半量,待恶心、呕吐、腹泻或胃部不适等症状消失后,再加至常用量。对于不能耐受口服铁剂、腹泻严重而贫血又较重的患儿,方考虑用铁注射剂。常用的铁注射剂有:右旋糖酐铁,每毫升含元素铁25 mg,每日1 mL,深部肌内注射;含糖氧化铁,每毫升含元素铁20 mg,静脉注射。
2 铁剂治疗(3)
2·3 使用铁剂注意事项 若肌内注射铁剂,注射局部可产生疼痛及荨麻疹,有些患儿还可出现发热、关节痛、头痛或局部淋巴结肿大等。静脉注射铁剂还可发生栓塞性静脉炎。注射铁剂的治疗效应并不比口服快,故须慎用。铁剂治疗一般须连续应用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