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n■>
题目:RFID关键性技术研究
院系名称:国际高等技术学院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0904
学生姓名:赵远学号:
指导教师:韩琳教师职称:讲师
2012年3月10日
文献综述
一相同。它将大量来自完全不同专业领域的技术综合到一起:如高频技术、电磁兼容性、半导体技术、数据保护和密码学、电信、制造技术和许多专业应用领域。
三、RFID技术简介
无线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常见的RFID系统由标签、读写器和中央信息处理系统组成。它通过无线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并获取数据,整个过程无须人工干预。RFID技术具有很多突出的优点:防水、防磁、耐高温、无机械磨损、寿命长、读取距离远、数据可以加密、存储容量大、信息更改自如等。RFI技术的工作原理其实并不复杂:标签进入磁场范围内,接收读写器发出的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激活标签内部电路,发送存储在芯片中的信息数据(无源标签),或者主动发送特定频率的信号(有源标签)。阅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或雷达反射的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RFID系统至少包含电子标签和阅读器两部分。电子标签是射频识别系统的数据载体,电子标签由标签天线和标签专用芯片组成。依据电子标签供电方式的不同,电子标签可以分为有源电子标签(Activetag)、无源电子标签(Passivetag)和半无源电子标签(Semi—passivetag)。有源电子标签内装有电池,无源射频标签没有内装电池,半无源电子标签(Semi—passivetag)部分依靠电池工作。电子标签依据频率的不同可分为低频电子标签、高频电子标签、超高频电子标签和微波电子标签。依据封装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信用卡标签、线形标签、纸状标签、玻璃管标签、圆形标签及特殊用途的异形标签等。
RFID阅读器(读写器)通过天线与RFID电子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可以实现对标签识别码和内存数据的读出或写入操作。典型的阅读器包含有高频模块(发送器和接收器)、控制单元以及阅读器天线。
四、RFID发展历程
RFID技术发展的历程表。在20世纪中,无线电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最重要的成就之一。RFID技术的发展可按10年期划分如下:
1941〜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RFID技术,1948年奠定了RFID技术的理论基础。
1951—1960年。早期RFID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
1961—1970年。RFID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
1971—1980年。RFID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RFID技术测试得到加速。出现了一些最早的RFID应用。
1981〜1990年。RFID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模应用开始出现。
1991〜2000年。RFID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RFID产品得到广泛采用,RFID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001—今。标准化问题日趋为人们所重视,RFID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有源电子标签、无源电子标签及半无源电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