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1
文档名称:

穴位理疗-PPT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12,921KB   页数:7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穴位理疗-PPT课件.ppt

上传人:落意心冢 2022/6/17 文件大小:12.6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穴位理疗-PPT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穴位理疗-PPT课件
刮痧疗法概述
刮痧: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
刮痧疗法调病原理
中医认为:痧症是人体受秽浊邪气所伤,经络不通,气血逆乱。穴位理疗-PPT课件
刮痧疗法概述
刮痧: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
刮痧疗法调病原理
中医认为:痧症是人体受秽浊邪气所伤,经络不通,气血逆乱。通过刮拭人体一定部位,使经络疏通、气血流畅,同时使体内邪热疫气外泄,宣邪通表,则实热可泻,痧毒可除。
刮痧的操作技巧
刮痧板应与人体皮肤呈60°或90°角,刮痧板在刮拭时先涂抹介质,再以施术部位为中心,并尽量向外周扩大其范围。
由上到下,由里向外,单一方向,用力揉和,劲量拉长距离。
不能来回刮,动脉血液流动是单方向的,要增加动脉的离心运动,加速血液流动有利于出痧。
刮痧的操作技巧
出痧的基本原则为:有病就出痧,无病不出痧,病重痧就重,病轻痧就轻。
刮痧时间每次10-20分钟为宜
刮痧的禁忌
5、妇女行经期、孕期、哺乳期应慎
用,尤其孕期妇女的小腹,腰骶部、
三阴交、合谷等穴位禁用,否则可
能导致经期紊乱、流产。
6、刮痧不配合者,如醉酒、精神分裂、
抽搐禁刮
7、体表有疖肿、破溃、疮痈、痣、斑
疹和不明原因包块禁刮
8、接触性皮肤传染病忌用或者严格消
毒后方可
9、过度饥饱、过度疲劳、醉酒者
头部刮痧
头部
颈肩部刮痧
颈肩部刮痧
肩颈部
风池
陶道
肩井
背部刮痧
腰背部刮痧
背部刮痧
1、中医:背部有膀胱经,背部有督脉,是人体阳气输注的地方。
2、西医:背部是大脑和肢体,大脑和内脏连接的桥梁,大脑的指令通过背部传递到内脏,所以刮拭背部有调理五脏六腑的作用。
背部
刮痧常见病症例证-----颈椎病
颈肩部重点穴位:大椎、陶道、天柱穴、风门、肩井
天柱
风门
刮痧常见病症例证-----颈椎病
上肢重点穴位:肩髃、曲池、合谷
肩髃穴
曲池









祛瘀疗法(放血疗法)
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用“三棱针”根据不同的病情,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放出适量的血液,通过活血理气,达到治疗的目的。
点刺法
1、直接点刺法:先在针刺部位上下推按,使郁血积聚。右手拇、食两指持针柄,中指紧靠针身下端,留出1~2分针尖,对准已消毒的穴位迅速刺入1~2分,立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对重症患者有时可出血十数滴,血由黑紫变红为止),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点刺法
2、挟持点刺法。此法是将左手拇、食指捏起被针穴处的皮肤和肌肉,~ 。退针后捏挤局部,使之出血。
3、结扎点刺法。此法先以橡皮带一根结扎被针部位上端,局部消毒后,左手拇指压在被针部位下端,右手持针对准被刺部位的脉管刺。立即退针,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待出血停止后,再将带子松开,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操作注意事项
首先给患者作好解释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顾虑。
放血针具必须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针刺放血时应注意进针不宜过深,创口不宜过大,以免损伤其他组织。划割血管时,宜划破即可,切不可割断血管
操作注意事项
一般放血量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一周放血不超过2次。1~3次为一疗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采取压迫止血。(出血量大在100毫升左右,可以10-15天一次。小于50毫升,可以一周一次,小于30毫升,可以3-5天一次。 )
如本疗法仅为对症急救应用,待病情缓解后,要全面检查,再进行治疗。切不可滥用放血疗法。
祛瘀疗法——高血压
本疗法适应年龄在18~70岁之间,并有中医肝阳上亢症状的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尤其适用于肝阳上亢症状明显的原发性高血压。
耳尖:单耳耳轮顶端
祛瘀疗法——腰病
本疗法取穴:委中,主要看血络,在血络上点刺,点刺后上罐,多者出血50毫升左右。腰阳关,点刺3-5下,上罐出血约10-20毫升。适合腰病和坐骨神经痛。
痤疮俗称青春痘、粉刺、暗疮。古代中医称面疮,酒刺,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
痤疮,相当于中医的“肺风粉刺”,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多发于青壮年
祛瘀疗法——青春痘
针刺放血
攻邪最捷
血出邪尽
血气复行
走罐
走罐术:是中医传统拔罐疗法中的一种操作方法,它是延伸(单纯)拔罐“吸力”为动态“滑动摩擦力”,即将单罐的负压吸力与走罐时的摩擦力,共为合力,作用于人体体表皮层。
拔罐的起源
拔罐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朔到2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