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1
文档名称:

第14-15讲语概文字.ppt

格式:ppt   大小:575KB   页数:8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14-15讲语概文字.ppt

上传人:落意心 2022/6/17 文件大小:57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14-15讲语概文字.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14-15讲语概文字
一、文字
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 交谈双方口耳相传,以语音为物质媒介来传递信息,这是口头言语。另一种是书写,即通过书面文字符号来传递信息,这是书面言语,它以文字为物质媒介。
文字容的方法后来逐渐发展为各种类型的文字。
在文字学中也有把它当作一种文字类型,而称为表形文字或图画文字的。表形或图画文字最便于表达具有视觉形象的实物。
图画文字对表达没有视觉形象的精神领域以及抽象、概括的事物是相当困难的。
由于还没有完善的文字系统,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图画文字还是广泛地用于记载社会的实际生活,包括游猎和征伐,同时还用于写信、记录传说和故事等。我国云南的纳西族就有用图画文字记载的民间故事。
严格地说,图画文字还不是真正的文字系统,因为它记录的并不是语言的语音、语词或语句,只是直接而笼统地记录思想内容。
每个图象只表示认识和思维的对象,语言成素及其结构关系得不到确切的表达,这也反映出对语言还缺乏分析能力。同一幅图画文字既可以由不同的语言加以解读,在同一种语言中也可以用不同的词、句结构来“阅读”或转述。
但是,与帮助记忆的实物相比,图画文字毕竟具有较多的文字特性。它已经是一种书面表达形式,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符号性,图象的描绘形式和表达内容也有明显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性。历史上及现存的许多文字系统几乎都是从图画文字演变来的。因此,可以把图画文字视为文字的萌芽阶段或原始类型。
第二种文字类型是表意文字。表意文字是记录语言中意义单位(词或词素)的书面符号系统。
表意文字是名副其实的文字,具有文字必要的本质特征。
第一,它记录的是真正的有声语言,首先是语言的意义单位以及这些单位间的某些结构关系。
第二,表意文字一般是在进入阶级社会后的事,是由于社会生活的紧迫需求而引起的。表意文字的书写或符号不仅在形式上因简化而脱离图画文字的图象,在表达内容上也可以不受图画的直观形象的限制,因而具有真正的符号性。
各个符号在形式和表达性能上因结构制约关系不仅更趋定型化,而且共同构成一个书面符号系统。
历史上著名的表意文字有四种:
古埃及文字、巴比仑楔形文字、玛雅文字和我国的汉字。它们在二、三千年甚至四、五千年前就已经是发达的文字系统。
其中唯独汉字源远流长,从大汶口原始文字(陶文)算起,大概有五千年的历史,甲骨文至今也有三千多年,而且基本上是汉民族通用的文字,还为国内外其他一些民族所采用。
表意由原始的表形文字演变而来的。最初的表意文字都是由图画文字中的图象简化而成的,后来为了书写方便,才失去了图象的直观性。
《说文解字》:“象形者,画成其物,随宜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象形字是按照物体的曲直,画出这物体而成的字。
由苏美尔文字发展而成的巴比仑楔形文字最初也是由象形字演变来的,古埃及文字则几乎全由象形的字符构成。
表意文字不象图画文字只笼统地表示思想内容,而已经表示语言中的意义单位;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系统。这表明人类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语言的能力,这符合使用语言的心理特点的。
客观世界许多事物和现象本身并没有直观的视觉形象,语言中却有一定的意义单位反映和表达它们,表意文字对这些意义单位也必须加以记录和表达。
早期的表意文字在图象的基础上,对图象有所增减而创造出一批象意字,这就是汉字“六书”中继“象形”字之后“指事”字和“会意”字的由来。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意即指事字就是一种示意的书写符号。
我国过去的文字研究中是区分单体结构的文和合体结构的字的,因此,象形字和指事字是文,会意字和形声字则是字。
图象除了描绘实物而作象形字以外,还可以有所增减而成为具象征意义的象意字,但仍满足不了记录语言意义单位的需要。
于是就借用已有的字,取其字音来表达语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关的意义。这就是“假借”字的缘起。许慎所说的“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就是这个意思。
假借会带来一字多义,因此汉字中的假借字不多。
假借字表音的特点不仅代表了文字发展的趋向,而且为表意文字开拓了新前景:
音义结合的书面表达,即把声符和意符(类符)组合起来表达意义单位。这就是形声字。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在甲骨文等古文字中形声字仅百分之十左右,现行汉字中它的比重已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成了汉字的主流。
新创和简化的汉字往往都是形声字,如“氢、钾、锂”和“胜、肤、护、虾”等。
对“六书”中的“转注”的理解争议最大。“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意思是指部首(偏旁)相同、意义相同而可以互相解释的字。“类”是字类,“首”是部首,“建类一首